一个关于"知己知彼"说说
《菊与刀》读后感
关键时刻,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在,我们国家就到了这样关键时刻。
说一个我们最熟悉又最陌生的民族。
这个民族是一个没有"罪"文化,只有"耻"文化的民族。有何区别呢?
1.罪文化,是指向他人的。即个体的行为对他人或公众造成了伤害,个体自己认识到这一点,直到接受应有的惩罚才能最终赎罪。那么判断罪与非罪就有一个标准------法律道德。最底线的在西方就是公平正义,在中国就是仁爱。这样的社会就有清晰的善与恶之分。
以上所述,这个民族没有。
2.耻文化,是指向个体自己的。即某种原因或某种因素使自己产生耻辱的心里体验。那么结束这种耻辱体验的办法就是用行动雪耻,程度强烈的的雪耻就是使用暴力,指向他人的复仇和指向自己的自杀。
那么,什么因素会造成耻辱感呢?
a.不自重(不同于我们汉语里的意思),即不通情理(这更不同于我们汉语里的意思)。情理类似于该尽的义务,包括两类情理。即对社会的情理和对名分的情理。
对社会的情理是指对这个社会等级最高处的天皇的尽忠的义务,对高于自己等级的父母祖父母的行孝的义务,对低于自己等级的妻子,弟妹,儿女的照顾的义务。
对于名分的情理是指对自己的名誉不被玷污的保护的义务。
说了这么多,如果做不到,就是不通情理,就产生了耻辱的体验。
b.行动受挫,目标失败。
举几个例子讨论一下吧:
例一,一位大名叫他的三位家臣猜一把好刀的锻造者。他们的答案各不相同,另请一位专家鉴别之后,只有家臣名古屋山三准确的说出了这把刀是"村正"锻造的。两位答错的家臣视此为侮辱,便预谋杀死山三。一次没杀成,此后便以此为志,最后,终于杀死了山三,保全了他们关于名分的情理。
这就是这个民族历史故事中两个永恒主题之一: 错误者向正确者复仇,成全自己关于名分的情理。一个无"罪"文化的民族,无善恶之分的民族,就是这样的。
然而,一些人(当然是该民族的)分析这个民族的复仇行为是源于对纯净的喜爱,以及对与之相关的污秽的厌恶。------这种公私生活中复仇事件太常见了,就像一个爱洁净的民族所进行的晨浴。------人过着洁净无暇的生活,就像盛开的樱花一样静穆。
例二,造成人类巨大灾难的二战结束了,该国家战败了。他们的言辞是这样的,对于世界,天皇宣布无条件止战。对于他们国内,政府说他们失败了,但军事失败并不代表文化的失败。军事失败的原因是没有达成目标。"近年来,过分相信军事力量是我们国家的国内与国际政策的严重错误","过去的态度使我们所得甚少而损失惨重"------这就是这个民族的认错言辞,丝毫没有提起对于中国及许多国家造成的伤害。
当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盟军占领该国本土时,来自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的联合指令都显得太过谨慎了。该民族的人夹道欢迎,竟没遇到任何抵抗或不合作。盟军士兵们早上还荷枪实弹,下午就可以着便装自由去购物了。
在"等级社会"中,找准"适当位置",安分守己,各得其所。这是他们在"自重","懂情理",这是"耻"文化的第一条。我只能这么理解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这个民族从中国这里学了很多很多。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张王李赵哪家王朝坐班,"仁"总是施政理想,是最高大义。而到了该民族,把"仁"变成了描述社会底层的贱民之间互帮互助行为。
这个民族,就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