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形成了一个习惯,对任何一件即将要去做的事,总是会不自觉地用"有用还是无用"的标准来衡量它,那么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究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或者说有什么指导性的实践意义呢?
好了,说到这,我先跟大家分享下一个前两天看到一个故事,题目叫做《看到和看见》。
一位脑神经外科医生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例,这个病例是一位一岁左右就失明的盲人,这几乎相当于先天失明了,这个盲人遇到这个医生的时候,已经五十来岁,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早就习惯了依靠触觉和听觉的生活方式。
结果,经过医生仔细检查发现,他的失明其实是个很小的原因导致的,按照现在医学水平,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手术就可以实现,手术结果非常成功,这位盲人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看世界,但结果却让人吃惊,他能"看到",却无法"看见"。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能看到任何东西,但却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们正常人看世界,都是从小慢慢地对一个东西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和思维,所以很容易辨认,但他却没有。
而对于这个盲人来说,进入他眼睛里的是一些杂乱无章,毫不相关的东西,无法形成任何的联系,更无法找到任何与生活的关系。所以他只能"看到",却无法"看见"。
曾经有人把他带到一个机器人前面,告诉他是什么怎么用,但他两眼干瞪,什么都不懂。然后让他闭上眼睛去摸了一遍,他立马知道是什么了。
我们看世界其实并非直接是物质的反应,而是我们大脑中蓝图对于看见的理解和反应。
什么是预制蓝图?
我们看到的东西实际上是大脑中预制蓝图的反应和反射的结果。如果没有大脑中预制的蓝图,我们根本无法对进入眼睛的东西进行分析,辨认和理解。
预制蓝图分两种
第一种是客观事件蓝图。比如我们知道苹果往下掉,树是向上生长的,人是直立行走的等等,这些预制蓝图都是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的认知的积累和总结。
第二种是文化意义蓝图。比如我们认为瘦是美的,读书的人有气质,爱笑的人心情都比较好等等。
而在今天太平洋上有一个岛国,他们却以胖为美,那么到底是以瘦为美,还是以胖为美,其实没有标准正确答案,那取决于你的文化,其实也就是你的大脑中的预制蓝图。
文史哲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我们大脑中的第二种预制蓝图,不断学习文史哲,才能不断打破更新我们大脑中的预制蓝图,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道了文史哲其实就是预制蓝图,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打破,去重新建立,或不断更新我们的预制蓝图呢?
下一篇文章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