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鉴赏: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怀才不遇、无法为国效力的悲伤心情。这年是杜甫在成都的第五年。广德元年十月,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不久,吐蕃又大举攻唐。长安被叛军攻陷,代宗逃往陕州,虽然后来京师被郭子仅收复,但年底,吐蕃又接连攻占了松、维、保(在今四川北部)、剑南、西山等几个地方。国家灾难深重,战事频繁,诗人由此发出这番感慨。
首联先写诗人看见繁花感到伤心,接着说出原因,是由于“万方多难”,用因果倒装的结构,营造出突兀的气势。同时运用反衬的手法,借繁花写感伤,用眼前的乐景衬出心中的哀情。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题之笔,“万方多难”是题眼,也是诗歌写景传情的出发点。
颔联写的是诗人登楼之后所看到的景色,接上句“登临”而来。写景之中又有抒情,构建了一个辽阔、宏大的情境,前半句以锦江水为描写对象,写出江水汹涌而来的态势,开拓出一片宽阔的视野;后半句叙述玉垒山上浮云的飘忽起灭,意在说明世事的变幻莫测,从时间角度让人产生自由的遐想。天高地远,古往今来,构筑起一个涵盖时空的辽远的奇幻意境。
颈联是对现实时局的叙述,及登临之后产生的联想。这里着重叙述吐蕃侵扰之事。前句中的“朝廷终不改”是说大唐帝国还会延续很久,这是借长安陷落后又很快收复一事来说的。“终不改”是对上句“变古今”的反承。在后半句中,诗人义正词严地告诫觎之心不死的吐蕃:“不要再徒劳无功地前来进犯、骚扰大唐了!”话中一派浩然正气。
尾联借古讽今。后主,指蜀汉皇帝刘禅,因宠信宦官导致亡国。前半句诗人借古迹来抒发刘禅任用小人以致亡国的感叹,实际上是嘲讽唐代宗宠信宦官造成万方多难、寇盗相侵的局面。讽刺犀利、尖锐,意味深刻。最后一句说,万方多难的时局下,我却只能像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样,在日暮时分登楼吟诗。这是诗人在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感伤。诗人借这两句诗对朝廷的昏暗和自身遭遇的不行发出慨叹。语言婉转,讽刺深切。
本诗受到历代诗人的高度评价。清朝的浦起龙评价其:“声宏势阔,自然杰作。”沈德潜更是推崇有加:“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