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物质》观影感受
一部充满血腥、色情与惊悚的大尺度电影,一部审视现代生存法则和社会价值标准的暗黑电影,一部拷问灵魂并深度思考本我的内核电影,这是我对法国大片《某种物质》的观影感受。
影片女主伊丽莎白曾是在好莱坞星光大道镶嵌黄色小星星的顶流巨星,奈何烟花易冷,美人终有迟暮。当繁花落尽,本该回归平静的她,不甘心失去自己的价值与荣耀,偷偷注射名为“完美物质”的神秘药物。伴随巨大痛苦,伊丽莎白身体背部裂开的缝隙中,诞生了热情奔放、性感火辣的年轻女孩苏。借助苏完美的身材与容貌,伊丽莎白延续了资本和社会的推崇与尊重,再次魅力四射的站在霓虹闪烁的舞台正中。然而,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伊丽莎白恣意享受年轻身体带来的盛宴与狂欢时,其母体则只能孤零零地蜷缩在黑暗的角落一动也不能动,分体苏还必须定期从母体中抽取生命营养液才能维系生命。伊丽莎白每周在母体和分体两个角色中不停来回变换,感受冰火两重天的人生。纸醉金迷的诱惑和对众星捧月的迷恋,让她不断放纵自己毫无节制的贪婪与欲望,过度抽取生命营养液的结局,不出意外落得“灯花落尽夜阑珊,窗外虫声入梦寒”。所有归于沉寂,所有化作一声叹息。
影片用鲜明亮丽的色调和怪异夸张的手法,眉飞色舞的讲述了一个相对庸俗离奇的玄幻故事,看完或微笑,或睥睨嗤之。但细细品,却还是咀嚼出一些辛酸、无奈和苦涩。
第一感,同一事物,处于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历程,处于不同心境会有不同的预判和感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曾经沧海,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会突然听懂一首老歌。
都说大数据之强大远超你想像,以前是你看什么推送什么,现在是你想什么就推送什么。老夫纵横江湖数十载,扪心自问,虽做不到目不斜视,但作风自认还算正派,真不知为什么会刷到如此重口味影片。而我,居然也就毫不违和地直接点击了无删节版的链接。惭愧,惭愧。影片某些场景桥段和光溜溜的画面,火辣劲爆,垂涎垂涎。
戏言不赘,但博莞尔。
吸引我的起初并不是影片本身,而是女主伊丽莎白饰演者黛米摩尔。好久不闻她的信息,看到她的名字,我的耳边就已经响起“oh,my love,my darling”旋律。在那个滂沱的雨夜,梅莉看着硬币贴着镜面一点点艰难升起,知道了萨姆的存在,更知道萨姆就在眼前,可是却无法相见,泪水止不住的从清澈的眼眸中扑簌簌的落下。人与人最远的距离不是咫尺天涯,也不是生离死别,而是你就在我的面前,我却看不到你。
那一年我还青春年少,还在哼着恋曲1990唱着最真的梦,还在惊艳于黛米摩尔的清秀脱俗,还在为梅莉与萨姆的爱情悱恻缠绵,还在登高楼,还在为赋新词强说愁。
如今,信马由缰的走过经年,熟视旁观多少世事变迁,蓦然回眸《人鬼情未了》种种经典桥段,才发现也许青春永不会褪色,但当年那个满眼凄美柔情绕指的爱情纵然还在,现在更多的却是感慨事过境迁相隔两望的悲欢离合与物是人非,感慨生命中经历的那些爱不能求不着得不到的辛酸与无奈。心无外物,可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只是爱意随风起,风止意难平,知命之年千疮百孔哀鸿遍野的心境已然哪堪,又怎还能做到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难怪世人常说,最怕午夜梦回的蓦然惊醒,最怕不经意间的驻足回眸,最怕某一刻突然听懂一首时常潆绕于耳边的陈年老歌。
黛米摩尔和她的爱情故事还在,只是似水流年后的心境又怎哪堪。
第二感,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总要学会对某人对某天优雅的说声再见。审时度势哀而不伤的华美谢幕,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影片女主伊丽莎白突然面对资本无情的抛弃,彷徨,迷惘,焦虑,不甘和不舍让她如溺水般拼命挣扎,但谄媚和婢颜在分体苏的热情、年轻和火辣面前,没有任何招架之力。惊慌失措的伊丽莎白没有选择华美谢幕,没有选择安然离开,铤而走险注射神秘药物“完美物质”,用分体苏年轻的身体不计后果的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虚假的繁荣。
苟延残喘的生命,是孱弱和卑微的生命,是没有灵魂和意义的生命。红尘喧嚣繁华依旧,此时的伊丽莎白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伊丽莎白。
萧穗子在《芳华》的结尾有这么一句话,“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我们都曾被温柔以待,一声羞涩的轻唤,清澈的目光还来不及躲闪,心中却已不断泛起涟漪。我们也曾桀骜不驯,籍着一日看尽长安的勇气和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强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而不管自己是否早已百战百殆遍体鳞伤。我们也曾固守执念,怀揣鸿鹄展翅凤舞九天的壮志,痴迷于众人皆醉我独醒,哪怕一些擦肩而瞬的人,总是给我们狠狠的教训,让我们疲惫不已狼狈不堪。
但是,不管一生终是潦倒孤困,亦或光彩照人,我们像萧穗子所说的一样,终究会有自己老去的模样,终究会同最初的自己面目全非。
人生如戏,总是会有人不断的离开,总是会有人不断的到来。世事万物交替轮回,学会放下,懂得宽容,有欲而不执著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求,坦然接受自己老去的模样,淡然面对世事莫测变迁,欣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想,纵然自己一生云水漂泊马踏无痕,亦或可淡若清风,于静谧怡然祥和中,寻得一份独有的自在安宁。
或激流勇退,或于曲终席散黯然离开,懂得巅峰不迷恋,低谷不自怜,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诗仙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与胸襟固然难常有,但逝去的,总该让她慢慢逝去,也许会有一些不舍、一些遗憾、一些眷恋,一些不甘,但我们一定终将释怀,我们一定终将微笑着与自己、与历经的所有不堪一一拥抱和解。
总要学会对某人对某天优雅的挥挥手说声再见,何必喟然长叹和遗憾,微笑着告诉自己,一切都刚刚正好。
因为,我们已经哭过,笑过,来过,活过,爱过,努力过。
第三感,贪如饕餮,欲壑难填。欲望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阶梯和动力,同样也是蛊惑你堕入万劫不复的内因和根源。既然本来无一物,又何必惹尘埃。
欲望是从本体产生的渴望达到某种目的的美好愿景,它是自然赋予的先天之需,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原始之本。古往今来,对未知世界的思考与探索,成就无数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激励我们不断努力前行,不断突破自我,成就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造就今天民族的巍然与屹立。没有积极追求、没有期盼憧憬、没有情感欲望的人生,注定是不完整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其也注定只是一个没有灵魂行尸般游荡的空躯。
影片女主伊丽莎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虽然从好莱坞巨星沦落为减肥节目的领舞,但她对工作对生活依然热情洋溢,满怀激情。当在男厕意外得知即将被资本抛弃,伊丽莎白满眼迷惘、无助与震惊,伊丽莎白对鲜花和掌声的迷恋、贪婪与执着,伊丽莎白对欲望的放纵和毫无节制的追求,最终让她迷失沉沦,最终让她在欲望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最终烂成一滩血肉。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每个平凡如你我的人,都必将终生伴随绵绵不绝的欲望。欲望是梦之想,是人之性,是我们奋进前行的目标,是我们终极一生剑雨刀光鏖战疆场的力量之源。而进退有度的克制,是修养、是教养,是让欲望高尚豁达、是让欲望真正变成力量、是让我们在欲望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醍醐灌顶和振聋发聩。克制欲望,就是驾驭欲望,就是驾驭自己,就是要我们不仅要有前进一寸的勇气,更要有退后一尺的从容,就是要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只可惜,如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样,我们在无穷尽的欲望面前,表现的却常常是那样的手足无措和惊恐慌张。都说黛米摩尔是本色出演,我觉得她不能算是出演。她所做的,应该是自我救赎。
黛米摩尔通过《人鬼情未了》迅速成名,并挤身好莱坞一线。可是她无论如何努力,无论拥有多少名和利,但大家看重的却永远只是她的年轻、身材和美貌。《好人寥寥》制片人直白而露骨地说过,“如果汤姆和黛米摩尔最后没有上床,黛米摩尔没有向观众展示她诱人的身材,那黛米摩尔的角色为什么是个女人?”为了迎合导演和观众,为了延续自己的光鲜华丽,黛米摩尔开始不自觉的根据自己的体重、尺码和外貌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她用简单粗暴和自我惩罚的方式严格控制着自己的每一寸肌肤,可极端的瘦身和过度的医美反而让她彻底坍塌,沦为众人耻笑的小丑和怪物。
导演法尔雅读书时曾在片场为黛米摩尔专职负责送咖啡和打印文件,也许那一刻起,对于名利,对于欲望,对于梦想和追求,法尔雅一定已经有了自己最初的认知和想法。62岁的黛米摩尔在法尔雅的鼓励下,勇敢走出大众耻笑的阴霾,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凭借《某种物质》获得了从影40年来第一个金球奖影后,并成为2025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中的超级黑马。她用彻底地幡然醒悟,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自我救赎。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欲望本无错,错在我们贪如饕餮,欲壑难填。冷眼浮世清欢,自己曾反复纠结的偶得与错失、不满与庆幸,以及那些不着边际的乞求与渴望,亦或不是一种迷惘与无助,亦或不是一种挣扎与慌张,亦或不是一种站在危墙陡隘下的狂妄无知与岌岌欲望。
只是,懂得放下不易,真正放下则更加不易。
第四感,社会价值标准和自我认知的激烈对抗宛如暴风骤雨,但真正的智者从来不是静静地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如何在暴风雨中翩翩起舞。舞之灵动,一定惊鸿于阴柔阳刚。
社会价值标准具像化于社会期望,社会个体的自我认知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于万世终不能调和与消失。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明明已经尽职尽责并付出百般努力却总不被领导认可,明明不是自己的过错甚至与自己毫无关系却时常被上级误会和委曲,感觉计划方案和规范流程已经反复酝酿精雕细琢却总是被要求再详细再周全再完善始终不能通过。我们也常看到,悬壶济世的白衣天使虽殚精竭虑却因不能完全做到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医患纠纷此起彼伏。传道授业解惑的辛勤园丁虽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却因不能令所有桃李均成贤材栋梁,师者面对学生及家长的刁难指责何等寒心。守卫一方平安的人民警察抛青春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比奉献讲忠诚,阻碍执法抗拒执法于社会屡见不鲜。
影片伊丽莎白听到资本对她的贬低,随后看到杯子里挣扎的苍蝇,被撕去印有她本人形象的广告牌,花束卡片中使用过去式的单词WERE,以及在酒吧内无人搭讪的冷清,无一不是在映射她作为具像化社会个体的自我认知。而分体苏在舞台上的光芒及资本的追捧,则代表着一种具像化的社会期望。伊丽莎白的痛苦、无助与挣扎,我想,导演法尔雅表达的就是自我认知与社会期望两者之间的激烈对抗。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概念。本我,即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自我即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即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是内在的社会评价和道德判断。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就像一张三条腿的桌子,互相补充又互相对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平衡,应该是三种力量的交互和融合。铺叙与推演弗洛伊德观点,平衡才应该是稳定真正的核心与基石。《礼记大学》用“日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精炼表明,于千万变化之中,何等难求社会个体自我认知与社会期望的情投意合与心心相印。
舞之灵动,韵在均衡。我们应该谦让,但谦让过头就是懦弱;我们应该自省,但自省过头就是自卑;我们应该勇敢,但勇敢过头就是鲁莽,看似是过犹不及,强调的其实是均衡。伊丽莎白的分体和母体每周必须进行一次对换,强调的也是均衡。如果一个国家解决矛盾冲突一味盲目的穷兵黩武,势必引起周边国家军备竞赛连锁反应,进而引发区域性动荡与不安,这所表明的就是破坏均衡。影片中伊丽莎白控制不住内心的贪婪,操纵分体不断地压榨母体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强行破坏本应严格遵守的均衡,其悲惨结局,既是对欲望的悲哀,更是对破坏均衡的深刻警示。
改变不了环境就应该适应环境,被时代拉开了距离就应该加快步伐,付出更多努力,主动迎头赶上。
保持阴阳调和,追求世间万物动态均衡,不念旧律不破平常,不悲观叹止不沾喜轻狂,学会在暴风雨中翩翩起舞,学会在汹涌波涛中飞舟遏浪,不求永远占天时抢地利得先机拔头筹,但求子母相权此消彼长,我想这才是跨越本我和自我的人生,这才将是更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苦短,命运多舛,何必廉颇饭否,又何必壮士扼腕。清颜白衫,凌波颠鸾,锦瑟弦,舞翩翩,笑欢寡欲淡,何求浮尘怒马衣鲜,但锲不倦。
时间终将会给一切,最好的答案。
《某种物质》还讲述和探讨了掩盖在光鲜华丽社会背后社会个体的焦躁不安与虚假安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慨与唏嘘,何人关心男凝社会中卷发棒又会烫伤谁,以及现代生存法则下的思维碰撞与价值紊乱等内容,看点很多,情感触碰因人而异。
以电影观感为起,赘述关于心境、关于心态、关于欲望、关于本我的点点认知,于今天于明天,想表达一些,却又自感不知所云,涂鸦寥寥。
――――落笔于乙巳年二月初八,未春。窗外有风徐徐,虽拂面料峭,但风光恰也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