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是只成熟的蚂蚁了,要学会自己还花呗。”
“想笑死我然后继承我的蚂蚁花呗吗?”
成了大学生朋友们的调侃语,但这些调侃语无不透露出大学生被花呗绑架的事实。
01
花呗的诱惑大吗?点开花呗,“这月买,下月还”几个大字似乎给我们这些活跃在消费主线的新青年打上了一剂强心剂。就连好不容易狠下心关掉花呗,却在一次次“你确定放弃”的选项中,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使用。
“先买了来,下个月省一点,挺过去。”
“要对自己好一点。”
......
这些想法成了大多数人付款最后一刻的自我安慰。
身边越来越多人,都乐于拿花呗来购物。消费的时候,自己的存款没有任何变化,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花费着。
02
但是比女生大姨妈还要准时的催还日期,一下子不仅掏空了年轻人的钱包,还让他们一步步被物欲绑架。
如此循环往复,不仅存不下钱,欠款还越来越多。
长达几十天的还款周期,担负得起的利息,不会减少的银行存款,都让人脑子一热,就开启了透支付款的模式。
在蚂蚁花呗官方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中显示:25%的90后拥有花呗,并将花呗作为首选支付方式。
而汇丰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90后的负债是月收入的18.5倍,人均负债12.79万元,在所有的消费贷款人群里,90后占比最高。
03
“花呗一时爽,还呗火葬场。”
“每个月最害怕十号的到来。”
这些都是年轻人的常态——真敢花,不怕穷。
大家都觉得提前透支就是提前享受,没有利息,或者利息小,还能提升信用等级。
然而,这些透支消费只对于极少一部分人有正面的作用,更多的人则是迷失在了消费陷阱里,被自己的贪欲吞噬。
04
与其说是被“花呗”或者“信用卡”毁掉,倒不如说他们是被自己毁掉的。人一旦欠下了无力偿还的债务,想要翻盘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了。
“一开始只是想买一套六百多的护肤品,就用了花呗,分期半年还起来也很轻松。后来又买了一一双鞋,一只口红……攀比越来越重,欠款越攒越多……“
“我开始从其它平台借款还款,最后没办法,我只能去借裸贷、借高利贷。”
“借钱的时候,总想着出去打工兼职就还上了,可时间过去了,却发现根本还不起。”
这是无数大学生明知道贷款是个深坑,却不断忍不住去跳的原因。
05
被花呗绑架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2017年4月厦门一名大二女生因卷入“裸条贷”,利滚利欠下57万元巨款,在其母亲收到自己裸照、被疯狂催债后,在泉州一家宾馆选择了烧炭自杀。
2018年6月,西安大学生小森服毒自杀。去世后,家人在他手机里发现大量网贷平台的催款电话,疑其自杀与网贷有关。
据了解,2017年6月以来,发现违规催收频次1000余万次,施害人79万,受害人92万,已致20余人死亡。截至2017年9月,国内从事催收行业的机构数量高达3500家左右,催收人员的数量将近30万。(数据来自《南方都市报》)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透支消费就是如此,给了你高过薪资水平的额度,你消费之后进一步提升你的额度。你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欲望上去了,薪资却没有上涨。根据经济学家Prelec的观点,人们在进行信用支付时,体会到的「消费快乐」最为强烈,而「还款疼痛感」最为微弱。
可是等到了还款日,消费时的短暂快乐早已忘却,剩下的只有一腔焦虑。
06
在年轻的时候,追求花团锦簇的生活并不是错,错的是被蒙蔽双眼。有问题的是因为透支和负债,亲手将贪婪、不知节制、没有信用等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别为了区区几千块,或者是一支口红、一双球鞋、一个包包,就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烂。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过早的消耗于无穷无尽的账单中,而是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好的生活态度,应当是像《卧虎藏龙》中李慕白说的那样:“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都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