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不是暴君?
相信了解“胡惟庸案”、“蓝玉案”的,都不难回答。
胡惟庸一案,历时十余年,牵涉三万余人被杀,直接诛杀有明一代仅有的四个丞相中的三个。
四个丞相分别是汪广洋、胡惟庸、徐达、李善长。只有徐达没有受此案牵连,但也许并非他和此案毫无关联,只是他病死在先——据传徐达病后本不致死,是吃了朱元璋赏赐的御膳发病而死。
最先杀的是汪广洋,随后即是胡惟庸。此案之被称为“胡惟庸案”,是因定为胡惟庸谋反篡位。
本来,既然谋反篡位的主谋胡惟庸已诛,理当到此结案。然而在胡被杀十年后,唯一健在的丞相李善长却因辅佐胡惟庸谋反的罪名被杀。
实在是奇哉怪也!
当时就有下臣质疑:如果说李善长自己想做皇帝还能论一论。他自己就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辅佐胡惟庸做皇帝,即便成功了他也仍然不过是丞相,和现在没差别,为什么要做这样毫无意义的事情?
就此,朱元璋废除相制,加强皇权。
三年后,蓝玉一案爆发,蓝玉被灭族,受此牵连被杀者达一万五千人。
胡案针对的是文臣,蓝案针对的是武将。至此,除了早先死于军中的——常遇春、胡大海、沐英等人,其后病死的,当初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几乎无一善终。例外似乎只有一个,就是汤和。
汤和是武将,但他晚年谨小慎微,不敢乱说,并将朝廷赏赐散给家乡父老。特别是在蓝玉被诛的那一年,汤和突发疾病,口不能言,总算在病痛中换来一家安宁。
仔细看朱元璋所杀之人,大多是文臣武将及与他们相关的人,都曾是劳苦功高之人,都是在朝中有分量有地位之人,个别甚至是举足轻重。
换句话说,这些人都对他和他朱家的天下构成或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一不小心,可能这江山就改了姓换了名,不姓朱,不叫明了。
事情会不会发生,谁也说不准,但是从朱元璋自身来说,不得不防。毕竟太子已死,将要继位的皇太孙年幼而宽仁。
对那些不会威胁朱明天下的老百姓,朱元璋态度又如何呢?
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对广大劳苦人民的生活是深有体会。他也从不讳言自己的出身——仅限于他自己说,如有他人敢揭疮疤,掉脑袋也是常事。
他甚至身体力行,在皇宫内苑开垦闲地,种上庄稼。他可不是玩票,只是情怀过过瘾,或者做个样子给别人看,而是开垦了几十亩地,正儿八经种植,以供宫中所用。
他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也经常让他们参与农事,去民间体验。有时候还亲自带着他们干农活。
他能想民之所想,如有官民纠纷,他会从民的角度来考虑,做出处理。遇到灾荒,除了通常的赈灾,他还特别针对鳏寡孤独以及老者,额外派发衣食。如因灾荒出现卖儿鬻女的,他指定官府出钱赎回儿女归还父母。
他曾经说出这么一句话:“且均为人耳,身处富贵,而不知贫贱之艰难,古人常以为戒。”
“均为人”,这句话今天说来毫不稀奇,即便在古代,陈胜早就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身为帝王,九五之尊,出之于口,确也非同凡响。
朱元璋并非说说作秀,而是确实在行为上自律,向老百姓靠拢。除了前面提到他亲自种地,在日常生活上,他也能顶住诱惑,不放纵享乐,时刻谨记勤俭二字。这大概是他对早年生活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对自身的不忘本。
这样看来,说朱元璋是仁主似乎也没有问题。
通常而言,一个嗜杀的君主,可以确定是暴君,但在朱元璋身上,暴君和仁主集于一身。
他是独裁者,继承了前人的集权并更进一步——包括废除相制,创设锦衣卫等。用古人的话来说,他是独夫。
独夫往往和民贼连用,称为独夫民贼。但正如前面所说,朱元璋是独夫,却不是民贼。
明代开国皇帝的神奇,为明代两百多年的神奇开了好头。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