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成人的世界呆久了,回家了也喜欢给孩子贴标签。
“怎么快2岁了,还不会说话,有点慢哦。”
“手怎么这么快啊,真是调皮。”
“在家很闹的。”
“太倔了。”
“很胆小的,别人抢她东西了,也不知道抢回来,就知道在那边哭。”
孩子本来是清白的,就这样在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被安排了某种角色。
“不会长大后也这么胆小吧?”妈妈看着被抢玩具只知道哭泣的女儿小文,对爸爸说。
“确实胆子上是有点小的。”奶奶回答。
“胆子接下来可以大一点哦。”爸爸安慰道。
渐渐地,孩子被分配到“胆子小”的角色后,就开始认可这个角色,并且进入到角色中去。如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小文是个“胆小”的人,她就不得不这样去做了。
看到这,你可能会想:我保证接下来心里想想,再也不说了。
看着她被欺负哭泣,你怜悯地看着她,无奈地抱着她哄:别哭了,不就是抢了你的玩具吗?
毋庸置疑,你肯定爱你的孩子。但是你的眼神,你的动作,你的语调就足以告诉孩子,你真是太胆小了。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会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如果你无意中已经给孩子设置了角色,并且孩子已经成为了你设置的角色,那我们如何把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出来呢?
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你将玩具都放到玩具抽屉里了,房间一下子就清爽起来了,这样妈妈就轻松多了,不用跟在你后面捡玩具,妈妈心里很高兴。“
“你进门的时候,把鞋子都放好了,看着好整齐。“
“客人来了,你每个客人都叫了,这就是有礼貌。“
运用前面学的如何赞赏的三点:描述看见的,描述感受,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给孩子机会,看到别的不一样,更优秀的自己。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自己。
“小文,把这些水果分给大家。“
“小文,你觉得墙壁上挂这幅图好看,还是挂另一幅图好看?“
“小文,妈妈现在要炒菜,所以我让你负责浇花。“
3.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她的评价。
打电话给奶奶:奶奶啊,小文今天可勇敢了,摔倒了都没有哭哦。
“爸爸,你回来拉,我跟你说哦,今天小文可勇敢了,打预防针从头到尾都没有哭哦。“
“老师,我跟你说哦,昨天小文在家写作业可认真了,中间都没有说要看电视呢。”
4.以身作则
“妈妈明天要上台演讲了,虽然有点紧张,不过妈妈很勇敢,因为妈妈认真准备了。”
“你刚刚把电视换频道了,可是妈妈也想看电视。这样,你看半个小时,我看半个小时,然后你看半个小时,我们轮流来看,可以吗?“
“哦,我以为我能赢你。但是我输了,心里好难受。我也想赢。不过,我输得起,祝贺你。“
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妈妈,刚刚隔壁阿姨说我跟小时候一样不乖 “
“小文,妈妈可不这样认为。妈妈记得你3岁的时候,进门就会自己把鞋子摆放的非常整齐了。自己玩具玩好了,会主动放到玩具的抽屉里。5岁的时候,客人进门,你每个长辈都会打招呼。我想,她从来都没有见过你每天帮妈妈浇花的样子。”
6 .当孩子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受和期望。
“我不喜欢你这样,虽然输了很难过,我还是希望你能大度些。“
“我知道哥哥抢了你的玩具,你心里很难受。你可以过去把玩具要回来,你跟哥哥说:能不能把玩具还给我。因为这本来就是你的玩具。或者你过去跟哥哥商量:你先玩10分钟,然后再给我玩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