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得到app里的《五年后什么最好卖》,里面讲到现在真正有购买力的人群买东西的动力少了,因为真的“买不起”。
说买不起并不是因为东西价格太贵,而是许多东西买了之后一年用不了几次或者根本就是摆设。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市平均房价是47487元/平,租金是62.3元/平/月,租售比大约是1.57%,一平米的年租金大约是750元,我们做一个简单计算,如果一件商品占地0.2平米,那么存储它的空间使用成本就是每年150元,如果这件商品一年只使用一次,那么每一次以不超过150元去租用,理论上就是合算的。这只是上海市全市的平均价格,如果按照市区的价格计算租金,如果按照归还房贷的方式计算月供,成本会再高上几倍。
一线城市房子均价已经达到四万左右,假如买一台万元左右的跑步机,占用的却是近十万元的空间,这样一比,还是去办张几千块的健身卡划算。即使是我这样的四线城市,我为家里添一个一立方的“大件”,就要长期占用我五千多的一平空间。所以,真的买不起。
断舍离的思维告诉我们,最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情,不是把东西买回家,而是扔东西。买一件商品,它能给你带来的快乐只能持续很短一段时间。
比如我去年买了锤子M1手机,一开始抢不到,后来好不容易抢到了,就每天看物流进度,那种看着它一点一点离我的城市越来越近的感觉很甜蜜。终于收货了,我试着大爆炸功能感觉真兴奋——比我原来那个手机好用多了。这样的兴奋也就持续了一个月,从整天捧在手里怕掉了,到现在随手扔在沙发上——也不过就是一个高性能的手机,"ONE STEP"与"大爆炸"功能虽然很好用,但也不是整天用。(虽然我很感谢M1能给我带来一个月的新鲜的快乐。)
相比之下,把家里堆的好久的东西扔掉,那快乐持续的时间更长。整理房间时,会找到很多曾经觉得将来肯定能用到但实际却再也没碰过的堆了一层灰的各种东西。这里面包括但不限于不能再穿的衣服、过期的药品。
说到过期的药,每次去药店都要备些感冒发烧药,治咳嗽的、治拉肚子的。每次整理抽屉,发现好多根本没开封的药,扔起来特别爽,一点也不心疼。 一方面说明它在我家呆着的时候,家里人没有病痛,另一方面把它们扔掉之后抽屉里看起来干干净净。
根据《五年后》这本书推测,当人们买一件物品时,更多考虑的是它要占屋子多大空间以及用到它的频率有多高的时候,这件商品的价格与性价比就不是判断是否购买的主要因素了,也许将来有一天,一件商品的租价会高过它本来的售价——因为租用者可以用了就退,但出租者却要承受它占用的空间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