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我入住了自己的单人小宿舍,前后邀请了不少朋友来家里吃饭喝茶,变着花样做出一桌桌的菜式,刚过去的跨年夜也照例邀请了闺蜜来。许是因为深圳的冬天太冷,我打算和她一起打火锅。闺蜜一进门,看着我的小家餐桌上摆到一半的食材,突然说,好有回家的感觉。
记忆中我们家一直都很爱吃火锅。如果是在家里吃,上午我一定会跟着妈妈一起去超市,挑选自己喜欢的食材。那时年纪不大,但是准备工作里,每一次我都会拍着胸脯主动包揽调麻酱的活儿,因为我爸说过,我调出来的麻酱比我妈调的好吃很多。现在想想,大概是大人们让孩子帮忙做事的说辞罢了。不过调麻酱这件事,还真的是需要耐心的一项工作。
首先,舀出三人份的芝麻酱到一个大碗里,将水加热至温热,一点一点加水,没加一次都要充分搅拌均匀后再加下一次。当时我觉得麻酱很神奇,越搅越有劲儿,像是在和我做对抗,又那么能吃水。就这么耐下心来一直拌,直到颜色发白,又还保持着顺滑浓厚的状态。老北方吃火锅的调味品是韭花酱和腐乳,缺一不可。来南方上学后每次吃火锅我都深感遗憾,超市里买不到韭花酱这种东西,就仿佛火锅失去了灵魂。
如果是全家一起出去吃火锅,必然要选择“帽子”高高的铜火锅,吃起来才有感觉。
在20多年前的火锅店里吃火锅和现在不一样,没有那么多花样,点菜前服务员会先问好要什么锅底,要什么小料。我家基本都会要鸳鸯锅,兼顾口味,鸳鸯锅有的一分两个半圆或做成太极的形状,有的则是大圆围着一个小圆,更有趣的大概要数川渝的九宫格火锅,不过我也只闻其名,未曾亲身见过。
那时的锅底很简单,最多就是有些红枣枸杞,香菇葱段这样的辅菜,吃的是所点食材的原汁原味的香。来到南方上学后,才发现火锅的花样有这么多种。潮汕的牛肉火锅和粥底火锅,海南的椰子鸡火锅,补血益气的猪肚鸡火锅,甚至还有海鲜火锅,中国美食果真数不胜数,我相信自己看到的也只是一角。其实说到底,火锅也只是个名字罢了,像焖锅,蛙肉,烤鱼,也都是汤底中可以加自己喜欢的菜来煮,和火锅又有什么不同呢?相反,芝士火锅虽然很好吃,却不算是我认为的火锅。
而小料,当时就只有麻酱为主的,我们都会统一来一句:“三份两样儿~”,服务员立马就懂了。所谓“两样儿”,其实就是调好的芝麻酱上漂着一层香油,颜色更加好看,有时还会有一些白芝麻点缀,看着不同的两样东西,其实也只是白芝麻的不同形态,总归就是很香。
跟着小料一起上来的,还会有一碟韭花,一碟腐乳,一碟葱末,一碟香菜,一头糖蒜,大家自取。在北方吃火锅,我们通常叫“涮羊肉”,因为羊肉卷是必点的一样东西,开火后用筷子夹着,上下锅中几回,每回烫个几秒,变色发白了,就可以吃了,若是一股脑倒进锅里,很容易口感就老了。
蔡澜这个人,他的一些人生经历我不是那么认可,但是他在书里写过一句话,我十分认同,羊肉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肉,大概是这个意思。所以每每我遇到不能吃羊肉的朋友,我都会一边为之惋惜,一边把她食堂餐盘里的羊肉抢过来。
其他肉类食材,比较特别的,应该算是去重庆吃到的脑花,接受它需要勇气,但是入口后那种嫩滑,让人难忘。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吃海底捞,我去过一次,其他印象不深,倒是就被洗手台旁站着等着给我递纸巾的小哥哥的热情服务给震到了,明白了为什么不管走到哪里,点评分数最高的都是海底捞。
其实说来有些好笑,童年吃到的火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可乐和雪糕的味道。
有一年夏天在“小天鹅”吃重庆火锅,饭后为了给大家消暑,每位客人都发了当年五毛一根的“小布丁”牛奶雪糕,那之后,其他火锅店也纷纷效仿,一度收获了好评。而在冬天,几家大人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吃火锅,孩子小不想让他们喝冰饮怎么办呢?火锅店就用那种银色的烧水用的大铝壶,倒入可乐,加上姜片,煮出浓浓的香味儿后给小孩子们一人倒一杯,甜丝丝的,喝着又暖,是我们当年最爱的饮料。其实现在想想,可不就是热卖的“红糖姜茶”的前身么!
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打火锅的感觉,锅内热气腾腾的翻滚着,我们喝着啤酒汽水,一边聊天,一边把略微烫口的食材蘸满芝麻酱,送入口中,满足的呼一口气,和身边的好友笑笑。
天冷了,你想和谁一起去吃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