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地,就是给需要灌溉的庄稼浇水。在我老家河南,每年有常见的就是浇冬小麦,还有当下这个节点的浇地,在玉米刚种下后,进行灌溉,以促进玉米的发芽。
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浇地是初中时候,父亲生病住院,母亲在医院照顾父亲,家里的六亩小麦旱的不行,急需灌溉。叔叔和姑父帮我们家浇地,那是冬天,很冷,穿着棉衣。叔叔和姑父连着浇了一个白天还没有浇完,到了晚上继续浇。我就去给他们帮忙,我记得是夜里十一二点的样子,刚从地下抽出来的水顺着粗粗的水管喷涌而出,刚出来的水不凉,但是水的冲力很大,我拖着种种的水管来回移动,不落下一块小麦。稍不注意,水就打湿了衣服,甚至钻进了我硕大的黑色的胶鞋里面。比起刚出来的水,此时的水显得格外的冷。不知道干到什么时候结束,也记不得是怎么结束了,现在想起来还是那种冷飕飕,浑身冰凉的感受。
转眼,二十多过去了,父亲也六七十了。前几天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说排到凌晨三点才把一块两亩的地浇了。我忍不住责备父亲,这么大年纪了,种地又赚不了多少钱,没必要这么拼命。父亲说,不排着,就轮到别人家,把自己家给轮过去了,可见不是一家如此。现在浇地的都是留守在村里的人,大部分都上了年纪。田间地头每隔一段就有水井,来保证庄稼的灌溉。政府也会配套一些相应的设备,但是浇地说到底还是苦力活,家里的老人即使在知道种地不挣钱,灌溉之后,顶多能多打一二百斤,一百斤粮食也就一二百块钱。他们这一代的农民还是愿意拼命去干,只为多打那么多一点点的粮食。我那六七十岁的父亲,还平静又有点自豪的说还给谁谁帮忙了,以此显示,他还是可以干的动的。被帮助的大多是年纪比他大,家里更难一点的老人。或许他们是最后一代这么在乎种地,拼命为地付出的农民了。据我所知,我留在老家的同辈,很少愿意种地,有的根本不知道怎么种地,什么二十四节气,各种种地技巧……一场时代变革在悄然的发生,我想,以后的以后,或许再难见到,半夜排队浇地的场景,一群老人,拼劲力气浇地的场景。或许会有人不屑于浇地所多得的一点点收成,这多的一点点的收成,在千千万万老农的努力下,汇聚成了千千万万的收成,或许我们正在吃的口粮,就来源于此。
浇地,灌溉的是庄稼,灌溉的也是人心,更是在灌溉下滋养了无数的生命。这何尝不是一项伟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