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互联网产品做了很多思考,其实互联网产品说简单简单,说复杂复杂。今天就来谈谈我对互联网产品的看法。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玩法,来大家大声和我一起念:“流量、流量、流量”,记得桥哥当年提出了经典的互联网漏斗理论“CSP模式”,其实这个理论不光适用于网络游戏,其他的互联网产品也适用。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形态:首页、列表、单页。首页负责导航,列表负责过滤,单页负责转换。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特别是PC互联网的产品都符合这个结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出现了列表既首页的模式,其中代表微博、微信等,PC上面的瀑布流布局大体思路也一样。在玩列表这个东西的时候延伸出来了很多派别,大体上分为筛选、搜索和推荐,从Yahoo时代开始就是目录和筛选,到了Google时代搜索被强化,Amazon时代将推荐做了强化,现在伴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基于人的维度的内容过滤再次被得到强化,单页产品其实变化不大,更多强调的是从界面设计到内容设计。
说完形态说流量,其实流量从哪里来,以前总是抓狂,现在看来其实渠道就三个:第一,线上卖,搜索引擎,导航站,广告,应用市场,刷榜;第二,线下广告,电视、户外、楼宇、公交、纸媒,有人会问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要在线下投广告,其实除了从线上购买流量以外,品牌的维护也是很重要的,虽然它带来的直接流量有限,但是对于整体认知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想成为垂直入口的公司;第三,也就是社交媒体发展起来之后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那就是社媒炒作和病毒传播,其中核心代表就是小米,案例自查不用介绍了!
聊完了形态和流量,最后聊聊产品本身。所谓产品书面解释是:“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说白了产品就是解决人的需要,既然是人,那么服务这个多变的动物就会发现需求是会变的,所以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且产品都有自己的产品边界,如果希望一个产品满足所有功能基本是不可能的,互联网产品讲解锋利如刀,一定要扎的非常深,而且要非常快,直刺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