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真正的教育
刘树森
最近,反复阅读了几遍李希贵校长的《新学校十讲》、《学校转型》两本书,受益匪浅,一个问题引起了我深入的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学生喜欢的教育,一定是基于学生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课程、课堂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三个关键因素。学生喜欢课堂,就会喜欢教师,喜欢教师就会喜欢课程,喜欢课程就会喜欢学校,因此,学校应给学生一个喜欢学校的理由。
我们常说,教育就是唤醒。唤醒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方向,点燃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让学生呈现出一种主动、向上的状态,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去做最好的自己。过去,我们往往太重视教育的作用,太希望改变孩子。其实,改变仅仅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教育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唤醒,发现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方向,来唤醒他,帮助他。
学校、教师、课程、课堂是帮助学生发现潜能的主要载体。学校是林,教师是大鸟,学生是小鸟,课程是食物,课堂是餐厅。对于小鸟来说,小的时候需要大鸟喂着吃,而逐渐长大后大鸟会很残忍的把小鸟推出去,自己找食吃。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满堂灌,甚至拖堂灌,学生被动听,有教无学,是典型的知识课堂、记忆课堂,是典型的喂着吃,并且一直喂到高中。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由喂着吃变为找着吃的问题。而找着吃需要独立自主,需要合作,需要能力,因此,课堂改革就要更多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由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由记忆课堂变为思维课堂、价值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培养学生离开学校后还能继续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归根结底是一种包办,一种控制,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明确“学生是自己成长的主人”,克服包办、控制意识,学会放手,树立“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积极创造条件把获取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行为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自由探讨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观察者、参与者、支持者,解放自己,解放学生,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成为学习的主人,成长的主人。
课程是食物,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食物适合鸟儿吃、喜欢吃的问题。实质是要解决方向和动力的问题。
李希贵校长在谈到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时说,从学生的角度讲,东西方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同。我们的孩子没有动力,他学习是因为老师、家长和考试的助推,而西方的大部分孩子,他们内心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他们要为此而付出努力,他有属于自己的发动机。
当前我们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将来从事什么。基本是家长根据就业状况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习基础知识,没有接受专业方向课程的教育和体验,没有找到自己潜质中适合发展的专业方向 。据统计,到了大学,有70%的学生感觉那个专业不适合他。难怪媒体报道北大清华各有一名大二学生感觉专业不适合自己,又选择回原来的高中复读,重新考上北大清华自己喜欢的专业。
以上这些事情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教育不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和分数,更要帮助学生找到专业方向、职业方向、人生的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了方向就会产生动力,当学生为了自己喜欢的兴趣、专业而学习的时候,学习就会成为乐趣,不再枯燥,不再功利。同时,学生针对专业方向的学习,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学生就会自发的去学习各种知识,激发出对不同学科的兴趣,更加热爱学习,喜欢研究,学习的内动力自然产生。
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安装一台属于它自己的发动机,让他能够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让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梦想的方向去追逐。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点燃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之火、创造之火、人格之火、生命之火。如果校园里每一位师生都被点燃的时候,真正的校园生活就会发生。
社团活动,也可以说是社团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现、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专业特长,帮助学生确立未来的专业方向、职业方向甚至人生的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立足学生兴趣和需求,开设多样化的社团课程,让学生在大量的选择和尝试的过程当中得到一些体验,在这个过程里面不断的去排除什么,不断的发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潜能方向,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到底到哪里去。他把这样一个路线扎根在他心理的时候,他就有了未来人生的方向。如果学生能够从小学开始能够及早的找到这个方向,带着动力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经过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持续的专业学习,就业后还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高层次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而这,也正是欧美国家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开设多样化的社团课程对于大多数基层学校来说,师资引领是关键。如何解决师资的问题呢?我们提出了“一师一技、一生一长”计划,用教师所长带动学生特长,每名教师至少研究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带出一个学生社团,学生至少每人掌握一项特长。我们还要成立一批县级、校级专业教师工作室,让有着共同志趣的教师、学生一起来进行研究,共同成长。当我们的老师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产生动力,为了满足社团学生的学习需求,他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去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实现教学相长。同时,他也会在带动社团学生发展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成就感,体验到职业幸福感,找到归属感,产生责任感,从而最大限度的克服职业倦怠。从这个角度讲,用教师所长带动学生特长也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好办法。
研究是个法宝,教师爱上研究,学会研究,就相当于安上了一台发动机,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动力,让教师有目标、有方向,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成长,不断享受研究的乐趣和成果,这才是教师在学校中应该有的状态。
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师生找到方向和动力,唤醒潜能,喜欢学习,爱上研究,激发热情,促进师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