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某天,我正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发呆,唉叹着日子的无趣。从客厅经过的老妈瞥过来一眼,问道:“你那么无聊,怎么不去见见朋友?”
“我怎么知道他们闲不闲,谁有空见我?”我说,“而且要是他们真有空,怎么不来约我?”
“你去问问啊,住咱们小区的那些,以前你们不是一起上下学的吗?还有那个谁谁,你可以去约他们一起出来吃顿饭呀,或者打个电话问问他们的近况,关心一下他们啦。”她说。
“人家都有事怎么办?”我担心地问。
“放心吧,没准儿他们也无聊呢,既然没人找你,你就去做那个主动的人,联系联系他们,他们一定会很开心的。”
打电话吗?去做那个主动的人吗?我想了想自己逐渐被网聊取代的社交,动不动就甩表情包的年代,透过屏幕逗趣好像从来都不是什么难事儿,可是见面……说实话,除了特别亲密的朋友,我已经很少和什么人约出来见面了。
细想朋友中,总有这么一群人,我们彼此熟悉,但又不够熟悉,虽说在微信上聊天没什么负担,但若是约着吃顿饭聊聊天,又好像还没到那个程度。我肯定对方也都是这么想的,甚至会觉得和我出来见面简直是在浪费人生。
但我还是拨通了一位朋友的电话。我们曾经关系不错,后来由于生活上没了交集,联系就越来越少了,见面更是不用说,而每次我们在网上聊天,我问她怎么不联系我的时候,她都会说,怕你没时间啊,怕耽误你学习啊。我当然是不信的,真想见一个人的时候,你真会怕对方没时间吗,不会去问吗?真正的答案应该不是我忙,而是她忙,或者没想过要见我吧。
但她很惊喜地接了电话,并说起自己也正无聊,我们便约着下午出来溜达溜达。而见面后,除了刚见到时有些拘束的寒暄,我们竟都很快放松下来,惊讶于彼此这一段时间的变化,而后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回家的时候,我兴奋地告诉老妈,见面之后一点儿都不尴尬,还很开心,真后悔怎么没早点儿拨通电话。她说,当然啦,见面三分情嘛,想见谁了不要憋着,你憋着,对方又怎么会知道呢,没准儿人家也觉得你忙不敢联系你呢。我点点头,觉得有道理。
但其实,抛却“害怕对方忙没空见我”这个理由,还有一个更大的理由在牵制着我——社交是廉价又无趣的。大学期间参加的各种聚餐,无非就是彼此逗乐,玩游戏,大家一起热闹热闹……我坐在一旁直打哈欠,真不知道大家高兴的“点”在哪儿,与其在这儿浪费时间,倒不如早点儿回去睡觉,于是手机玩儿到没电,一直看时间看时间,后来索性找各种借口搪塞过去,能不参加就不参加。
“好看的皮囊太少,有趣的灵魂也少。”我想。那些努力生活的人,有谁会有时间来拿来这样浪费呢?社交能有什么用呢,真正有本事的人,会指望社交来为自己带来机遇吗?生活最实在的样子,难道不该是每日工作,学习,读读书,出去玩儿玩儿……然后变成更好的自己吗?网上这种鸡汤可是不少的。
但现实却是,如果不能做到任何事都独来独往,那么一定的社交能力还是有必要的。
室友曾经和我谈过这个问题,“我总觉得我在大家都特别热闹的时候插不进去话。”她说,“但其实我是想说两句的,可转念一想,又觉得说什么都很无聊,也生怕别人觉得我无趣,也就张不开嘴了,可茶凉人散之后,又会后悔自己怎么没说两句。”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心里一惊,原来不止自己一个人这样。因为觉得无聊,也就不去主动,因为不去主动,慢慢地就不知道怎么交流了,到后来,我只觉得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于是开始对自己的“不一样”心安理得起来,而后就真的丧失了融入进去的能力。
“这样想就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老妈说,“既然你都出去了,不管是不是情愿的,就不该躲在一边一言不发。若是能享受只倾听却不讲话的状态,那就没什么可说的;可你转头又后悔,那为什么不能主动一点儿呢?你去讲话,不管是不是无聊,总会有人愿意回应的,那些特别积极的朋友不一定比你更愿意来,但最起码人家来了之后愿意主动和别人交流,别靠自己的臆想去揣测他人,然后把自己困在自己垒的高墙里。”
是啊,只做旁观者,连主动交流都拒绝,又是哪里来的底气说他人是无趣的呢?也许在他人眼里,我才是无趣的那个吧。
曾经听了太多道理,说社交应该是这样的,做人应该是那样的,说想见一个人的时候就去见他吧,也说真正想见你的人一定会主动来找你的,因此你不必主动。你活着,一定要有自己的姿态,于是这些道理告诉人应该去拥有什么样的姿态。于是,我们依着这些道理,把“完美人生”标准化。但仔细一想,究竟什么才算是好的姿态呢?
“想那么多干啥?”老爹皱着眉头问。
是啊,我也不知道。那究竟该不该主动约别人呢,该不该在人群里主动一些呢?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主动去寻找答案吧。道理都是别人的,而别人已经有人做了,我需要做的,也许只是去主动一点儿做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