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完杜兜,上三环,高架。这几乎是每天必走的一段路,新开通不久,车很少,路况极佳。没了旧路的嘈杂和尘土、怒路症和违章的行人,二十分钟车程,是一天中最初的静谧时光。
当开车成了肌肉记忆,便可把心思用作冥想。刚上班那几年,车上听广播,fm102.6,直到终于被嘈杂广告劝退。近两年,才又打开app,连蓝牙,听音乐和一些书。十多公里,二十分钟,不长不短,刚刚好。
思索常杂乱无章,不乏琐事几件,碎银二两,有时又离题千里,不知去向。只有眼前路,向远方延伸,一如既往,没有惊喜,平淡如常。重复,大概是属于生活的修辞手法,把每天过成一天,把十年过成一年,人们大都这样,从一棵树慢慢活成一面墙。
所在部门,日常办理人的手续,比如入职,入党,买房,升职,退休,当然还包括离职、以及死亡等等…想想颇有一番意味,看过少年青涩、肆意洒脱,看过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也看过青丝白发,朝阳余晖…但很少会有人意识到,原来在这个小小地方,是人生全周期在此呈现、交汇、相遇、碰撞。
意义何在?意义,永远是一场思索的背景。有人说?意义就是无意义。听来的确蕴含哲理,却难免有些强词夺理。意义,无意义…无限循环,没有答案。不禁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思考意义?
如同每天所见的这条路,路过了是高架桥,高架桥过了又是路;如同车,驶上高架桥,驶下高架桥…意义就是本身,本身就是意义,桥就是桥,架着,路就是路,躺着,车就是车,驶过。就是每天都要经过的这段平常道路,每天,车子就那么向桥峰驶去,一个向上的斜度过后,再趋于与地面平行,每天重复,循环,往复,每天如此。不过,偶尔,似乎往复中又有细微的不同之处,一道光刺进眼底,突然间,豁然开朗。
好家伙,一片雪山,巍然屹立,犹在伸手可触间。
只有一个朴素的词:大美。再加一个:无声。
想起读过的一名已故的青年作家的文字——
想静静地活着
像一根森林里无人问津的木头
像刮在墙上的腻子灰
像书店角落里永远不被翻阅的那本书
像终年不化的雪山
像从未被抵达的湖
…
写下这句话的青年作家死于多年前。曾有过交集,但已淡忘。
而我突然想到,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知道,在我们每天都要必经的那条平常道路上,在那层层云雾之后,究竟藏着怎样深邃的风景。
原来,它已存在千年,并且美得令人窒息。
——2024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