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题记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才订正了礼乐,使雅颂各得其所。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的最后一站,当他被学生冉求接回鲁国后,他彻底认清了现实。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想用他的道,实现德治天下,基本相当于痴人说梦。
与其以卵击石,不如做一个真正的学者,将自己平生所学及十四年的经历,考察,论证,一并放进学问里,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他彻底放下了出仕的幻想,开始带领弟子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拯救与创新,从而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
他选择的突破口就是《诗》,通过对《诗》的整理,删减,定稿,最后实现定礼乐。
《诗》开始就叫《诗》,后来被定作四书五经之后,才有了《诗经》这个名字。
我们所看到的《诗经》就是经过孔子他们整理后的版本,总计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包括15个诸侯国的民歌部分,《雅》是指贵族,王室,宴会所用。《颂》是宗庙祭祀所用。
重点是《雅》和《颂》,因为它涉及国家层面,更具有以正视听的意义。从歌词,歌曲,演奏乐器,演奏形式,谁能用,何时用等各种细分规则,孔子他们做的就是这个工作,不管国君用不用,至少把规矩都固定下来。
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他不会因为一己私利就放弃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不是为个人的出仕而努力,而是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而努力。
当他无法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时,他不是选择做一个无关世事的隐者,坐享生命余晖。而是选择做一个整理时代文化的使者,将中国的儒学文化带到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度。
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撰《春秋》。对古代文化进行抢救,对现有文化进行修订编纂,从此才有了儒学的根脉,经人经世,代代流传。
文字:爱吾爱
图片:爱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