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内心的声音》是克里希那穆提演说集中的一本,全书旨在提醒我们:阻碍觉悟和智慧的一切因素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此,除了我们自己察觉这一点并采取充分地行动,没有人能帮我们清除障碍,达到完满。
克里希那穆提在演说中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生活于恐惧或痛苦中(精神或身体等)并渴望从中解脱出来,这也是听众们去听他演讲的重要原因。但是他说,他不能为解除大家的恐惧或痛苦提供任何帮助,因为这些都是个体自己造成的。
人类的恐惧或痛苦产生于欲求,随着欲求对象的不断变化,人会变得越来越贪婪、虚荣和肤浅。当你诚实面对自己的欲求,并一直为满足欲求而努力,你将最终发现它的虚幻;但是当你理智上知道自己不该汲汲于追求,思想上又控制不了对占有的渴望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时,你就陷入了无尽的矛盾和冲突中。这将更大程度地加深你的困惑与苦恼。
于是你又急忙寻求另一种慰藉——对真理、永恒、神的追求。但是,对真理、永恒、神的追求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欲求。通过这种方式,人可能会暂时得到心理安慰,却仍然无法彻底摆脱恐惧或痛苦。不理解痛苦的根源就不能摆脱痛苦。暂时给你心理安慰的东西或方法不是解药,而是毒药,且是会使人产生强烈依赖性的毒药。
克里希那穆提强调,要想摆脱痛苦而达到幸福,需要人们全然地察觉,完满地行动,一切问题的解决应从根源着手,而不是缝缝补补。这不是一堆空洞的词语,而是需要听(读)者进行仔细思考、完全理解并采取行动的过程。他说,思考不是带着偏见和先入为主观念的某种反应,而是要求个体用包括头脑和智力在内的整个存在对某件事作出的批判性审视。
对已经习惯于传统思维、既定观念的头脑来说,理解他的话是一项具大的挑战。所以他不厌其烦一遍遍向人们宣讲——变换其外在的内容、语词,坚持其内在的核心的观点;听众们也一遍遍向他提出“显示自己根本没听懂”的重复性问题。有的问题他会详细回答,有的问题他会一笑了之,他说,那是因为提问的方式不对,所以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对本书的阅读一开始可能会感觉相当晦涩,抽象的词语堆叠、生硬的质问语气,都不免让人心生排斥之感。而他不愿以举例来说明自己观点的做法,也大大减少了阅读乐趣。他说,例子容易引起误导,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例子能够完全代表对一种抽象理论的全部理解。这个我也赞成,但还是觉得有例子做辅助的说明更生动一些。
比如,他一再强调的“和谐”、“整个存在”、“全面”、“充分”、“全然”等等词语在文中频繁出现,也是整本书精华的关键所在,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免想问具体到完整的行动中,那究竟该是怎样一种状态?在看到他几次说到“与毒蛇共处一室”、“脚踝扭伤”这两个经典例子时,才明白了他的意思:专注于当前情境,全身心投入才能摆脱困境。
也许对这类书,本就不该要求语言太平易近人,尤其是由外文翻译而来的读本。但读的过程中总在想,如此经典的读物应该有让大众都能欣赏的机会才好。毕竟,克里希那穆提也说了,他的演说并不是专对某一高尚阶级或知识分子的,所有想要发现智慧、发现幸福的人都可以来听、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