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斜街是一条古老的小街,明朝时称西斜街,清代分为上斜街和下斜街。这条东西走向的小街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到下斜街北口与三庙街交汇处。旧时这里会馆林立,名人故居众多,且到目前为止,很多遗址仍基本上保持着原汁原味。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坐落于离上斜街不远的。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始建于1906年的洋务运动时期,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畿辅先哲祠内,诞生了“畿辅学堂”,这是学校的前身。再其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将“畿辅学堂”扩大,学校更名为“燕冀中学”。民国时期更名为“私立燕冀中学”,1951年,按照北京市政府统一要求,更名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沿用至今。
清朝满州八旗那个时候,把原来明朝的内城改成了旗人居住的地方,而距内城最近的上斜街一带也就成了汉官居住的最佳位置,所以上斜街一带也是清朝汉官的官邸首选之地。
上斜街50号为龚自珍故居,也是曾经的番禺会馆旧址。詹天佑一家老小曾在这所会馆居住。如今上斜街找到这座宅院时,迎面的灰色墙壁上悬挂着一块标识牌,上面的墨面金字为“龚自珍故居”,另有一行小字——西城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上斜街56号大院,曾经是清代雍正时期的重要宠臣年羹尧的故居,里面曾是四套院,后来里面搭建了很多小房,现在里面的居民已经基本腾退。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这里成为广东省籍名流聚集和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著名的东莞会馆,有史料记载康有为曾为此祠堂题过匾额。进去后,院子比较乱,没有人居住,看样子后面是不是要整修了。
上斜街42号即金井胡同北口有一座历史古建,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沈家本故居后墙就也在上斜街上。而康乐里小学彩虹校区,这里就是曾经北京城赫赫有名的河南会馆了。河南会馆最早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河南籍大学士高拱所建。
短短600米的上斜街曾经有12家会馆,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北京城重要的一条古街,见证着北京城的发展,来到这里,你可以放慢自己的脚步,细细回顾历史、感触历史和认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