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有人说三江口区域没有山,这使得老城中心区域跟其他城市相比缺了点啥。这个说法既对,也不对。从今天来看,宁波老城是“平”的。但是过去未必!举个栗子——诸位从长春路拐进天一街到天一阁的时候是否发现,要走很长一段下坡路,估计最低处与外面落差接近两米。笔者小时候很贪玩,喜欢从长春路天一街口一路顺势飞奔至天一阁门口,殊不知这一口气竟从现代的地层蹦到了明代的地层!因此,对于宁波城中的地势山脉,古人比我们看的更清楚!这里参照道光年间宁波著名地理学家——徐兆昺先生《四明谈助》中的“砂”的概念为脉络,为大家介绍四明山西南支脉——锡山脉在宁波城里构筑的一山、一石、一岭,以作引玉之砖。
按照《四明谈助》的说法,锡山是四明山东延的丘陵余脉,但是对宁波城地势的影响很大。《四明谈助》载:“山尝产锡,故名。葱倩插天,泉源甘洁。脉络或起或伏,隆隆隐隐,结于郡治。城中正(镇)明岭、云石,皆其所盘延也。实一郡龙脉之祖。”
——伟者祖关山。
锡山脉自鄞西平原蜿蜒而来,从西南方向进入宁波城厢。在罗城城墙之外的一个大作,便是祖关山!其具体位置,当在今南郊公园及盆景园的范围之内。祖关山实为平原中的小丘陵(目前尚未找到其高度的具体描述,应高于城内镇明岭),但气象兀突。山上有崇法寺,故称崇法寺冈。崇法寺建于宋乾德年间(963-968),天台宗十七世祖法智大师在此“坐关”而逝,逐有“祖关”之名(法智大师的基本情况请参见本文第三回)。南塘河、西塘河各有一条支流在山前相汇,其势与“龙舌尖——天封塔”异曲同工。该地自宋以来,为南郊城外“风水佳地”,历来为明州城郊的墓葬区。北宋王安石之女(鄞女),南宋魏王妃的墓地相继建在该地。黄宗羲之后浙东史学的又一“山头”——全祖望,也葬在山冈西南王家桥畔。诸位如有兴趣,在市委党校南都宾馆西侧沿河便可见一条小路,路口有石质牌坊,上书“越魂史笔”、“史学大柱”,沿坊下神道而行,便可至全氏之墓探访一番。
——奇景有云石
我们继续从祖关山出发,沿着重入地表以下的锡山脉向东北行进,过“老龙湾”(今龙湾新境小区附近),一头扎进护城河水面以下,穿罗城墙基、南水门里西河,进入月湖,山脉在湖中结成月湖十洲。向东过王家墩(今紫金巷林宅附近),北行至冷静街,岩基开始在此处发散,分布于广济街、城隍庙西侧、月湖东岸一带。在今镇明路云石街口,有一块岩石冲出地表后,高高隆起,有亭子般大小,就是云石。“石起平地,逼于道旁。相传每当阴雨,有云气蒙之,故名”。以笔者揣测,古代此处在日月双湖之间,河网密集且地势较低,当空气湿度较大时可能出现水雾弥漫的现象。云石在宋之前一直耸立,宋代,云石边上筑有“宝云寺”(这也是天台宗的重镇,具体参见本文第三回)。明之后逐渐湮没于地下,到了清乾隆庚子年(1780),何承浩等人重新发掘云石,筑亭其上,石栏环绕,并赋诗记之:其中,范香谷的《云石》诗写道:
老石千年不受洗,自甘晦迹颓墙底。
根委由来不易窥,中应妙具丘壑理。
叹尔兴云出雨资,如拳偶露风尘里。
未许玩弄置之宝盎前,止堪取一片补青天。
——秀哉镇明岭
锡山脉在宁波城里的作为绝不止于一块一层楼的大石头,其最大的精华则是——镇明岭。根据《四明谈助》记载,四明岭原来就是一个小高地,距离子城一里。大约的位置,就在县学街与镇明路交界处。今天位于此处的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以及镇明岭庙北侧的一排餐饮店面,其地势就明显高于周边。宋天禧年间(1017—1021),四明郡守兼堪舆大师李夷庚,浚清子城前护城河——澜池,并将挖出的淤泥加盖在高地之上,成就了六尺高(不到1.9米)的镇明岭,将其作为郡治的案山。截止清代,尽管镇明岭已经降低了高度,但其上依然有镇明岭庙、镇明庵、正学祠等建筑。直到三十年代国民政府修建镇明路,镇明岭才基本被削平。
可以设想一下,在明末清初的一个晴朗天,我们登上镇明岭高地上的镇明庵,接近4米的“海拔”在当时宁波城里,也算是城楼、佛塔之外的第三高度了。圆圆的大高地好似趴在日月双湖之间的大鳌,人在鳌背上极目远眺:向北,越过浙江水师提督府的高墙,海曙楼巍立于城北门户;向南,穿过云石区域蒙蒙细雾,长春门城楼隐然耸立;西望,月湖上烟波浩渺,湖西庆云楼钟声嘹亮;东眺,孔庙中朗书生朗,远处龙舌尖上的城隍庙香火缭绕。罗城秀色,尽栏怀中!有诗为证:
一岭坡陀镇四明,无山无水自天成。
闲看来往登瀛客,仿佛金鳌背上行。
其实,锡山脉的正砂主脉在镇明岭之后继续北行进入子城府治,还有许多有趣的地理和人文景观,有机会的话,笔者还会与大家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