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一个逃难者在严寒之夜被扯进了一扇柴门,宋代一个书生落水被路人救起,这可能就算我们的祖先,一场灭绝的征剿不知被谁劝阻,一所最小的私塾在某个黄村开张。
这些事情,也可能远远的与我有关,因此我们区区五尺之躯,不知道沉淀了多少善良,文化是一种感恩,我们要懂得把他们完全唤醒。
——余秋雨《山河之书》
王国维可以说就是一个把历史唤醒的人,他曾经说过三句著名的点评,说的是人生三境界的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被后人归之为:知、行、得。
第一种境界:有独上高楼的孤独,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苍然而涕下的悲伤,有面对浩瀚的书海找不到努力方向的迷茫,更有孤独不知人生去路在何方的迷茫;也有天地之大,人海茫茫,找不到我爱的那个人的孤独。
第二种境界:终于人生明朗,有了一个理想的目标,摆脱了春愁的纠缠,甘愿为这个目标赴汤蹈火,甘愿为她憔悴而不后悔,这样的追逐无怨无悔,心中像有一团火,有燃尽自己,在火焰中高歌的慷慨。
第三种境界:在立志追逐的事情上,如果足够用心,量变成为质的突变,有一种获得就在热闹之外,在不经意之间,狂欢之后的意兴阑珊时,或许此时已经筋疲力尽,不经意间蓦然回首,原来她一直站在我的身后,并不曾稍离。然后,对她轻轻说一声: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啊。
到了第三种境界,就有了人生获得的大喜悦。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这三种境界,所谓“知人才能论世”就是这样的吧。
王国维与清代一些著名的博学大儒,如梁启超、康有为等相比较,他的著述并不算多,但是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却具有不可动摇的位置,都是因为《人间词话》这本薄薄的小册子。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著作,在书中基本上包括了从五代到清末,由词诞生以来,他认为重要的词人以及作品。
王攸欣曾在一本书中提到:“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读《人家词话》好像春天在月下看一场纷纷扬扬的落花,有说不出的华美绝伦,有说不出的悲喜交加。王国维正是那个懂得花鸟忧愁和喜乐的人,他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品评作品的优劣,鉴赏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王国维曾经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鲁迅曾经评价他说:“王国维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这样博学多才的人,在人生盛年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1927年6月2日上午11时,王国维在颐和园的昆明湖投湖自尽。
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颐和园。他的死,又给后人留下一个谜。他在遗书中写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人们对他死因的猜测,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清朝殉节,尽遗臣之忠;一是与罗振玉的绝交,于心至寒;一是惧怕北伐军攻入北京,身遭辱杀。这些莫衷一是的猜测,至今无任何定论。
一代文化巨匠在人生的盛年,就这样无声地陨落,只能让人发出长长的一声叹息。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强调人的天才智力,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些都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
《人间词话》中最大的弊端和遗漏是对李清照的只字未提,历数自古以来能像李清照的词一样,集音、境、意三美一体的词人并不多,特别是南渡之后李清照的词,跟李后主被俘后的词,都如同美玉历经沧桑而更显出光润一样。
王国维这样博学的人不会不知道,他为什么单单对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这还要“归功于”叔本华,王国维在《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说:“天才与众人间、男子与女子间,皆有确然、不可逾之界限。”
叔本华说女人适合照料和教育子女,跟王国维守旧传统的思想显然是不谋而合,他认为女人的本分就是“相夫教子”,李清照逾越了他认为的“本分”,这是王国维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承认她的根本原因。
王国维一个把人生看的如此通透的人,却原来有着这么严重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他也有自己不能修补的思想短板。
难道真像列夫.托尔斯泰说的那样:“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如果,王国维先生泉下有知,有一个如我一样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子,翻开他的《人间词话》一书,进行了一番评论和解读,会不会怒火中烧七窍生烟,拍案从地下而起,也未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