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台面皮、桥店子馅饼、陈醪糟……这些带有故乡小城印记的吃食,尽管随着岁月流逝,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但在记忆深处,它们的余味儿依然飘香。
先说说高台台面皮吧。因为面皮店所在的位置地势较高,登上六、七阶长条石台阶才能进入店内,所以小城的人们给它起了这么一个通俗明了的别名。
高台台面皮店没有悬挂任何招牌之类的东西,一扇一年四季敞开的大门,迎接着小城四面八方的食客。
还清楚的记得,面皮店位于小城东关街道北侧,与周围大多数店面一样,木质结构门脸刷着蓝色油漆。由于常年累月受到风雨侵蚀,店外木质结构墙面已经变得斑驳不堪,颜色也逐渐变为浅蓝色。
因为面皮店由街道开办,所以店里的工人都由清一色中年妇女组成。这些女人一下子摘掉了“家庭妇女”的帽子,干起活来倒很卖力。
她们大致分为两拨,一拨人负责店内经营,另一拨人则从事店外销售。
说起店内的事,无外乎接待顾客,加工制作面皮;店外的事就辛苦一些,整天推着小车走街串巷,手里摇着一只铃铛,将面皮送至寻常百姓家。
只要大老远听到摇铃铛的声音,就知道面皮送上门来,刚好可以解解馋。
80年代初,由于市场刚开放,食物品种单调,很多市民觉得吃上一碗小摊2角的面皮有些太贵,所以更愿意光顾面皮店,用面换些面皮在家吃。
为什么说用面换面皮呢?因为在当时那个条件下,还不兴用钱买。而且小城居民所食用的面粉都是拿粮本在粮店购买,所以用面粉换取面皮既实惠又经济。
当然,面粉兑换面皮同时,还要付给店里一些加工费用。否则,面皮店经营不下去。
所以经常看见宽阔的长木板柜台上,排着一溜装有不同数量面粉的搪瓷盆、铝盆。那年头,塑料盆和食品袋还没普及。
再说柜台里那位接待顾客的大嫂吧。她穿着一件蓝布工作服,由于常在室内的缘故,肤色比起那几位走街串巷的姐妹要好看一些。
又由于她经常与找上门的各类顾客打交道多了,脸上的笑容渐渐变得越来越少。别看她有些严肃,可干起活来还挺麻利。
只见她将盛面的盆放进秤盘,称好之后,迅速将面粉倒入一口大缸,再称出空面盆的重量,除完皮,就是面粉净重。
多少面粉换取多少数量面皮,都有一定的兑换比例,1斤面粉加工成面皮的费用也就几分钱,这在当时也不算多贵。
由于常年重复一个动作,老爱板着脸的大嫂心算能力很强,面粉入缸的同时,兑换的数量已经心里有数了。
那时,也有个别顾客钻空子。他们在家事先将一些黑面掺入面粉,然后打发小孩子端到面皮店。
当然大嫂也不是吃素的,她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她大声询问那个小孩,面粉里是不是掺入了黑面?那孩子支支吾吾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不再追究下去。
谁和孩子较什么劲呢?反正面皮店又不是自家开的。“哐啷”一声,掺有黑面的面粉倒入了面缸。
说实在的,这个孩子他们家也占不了多少便宜。既然你拿黑面来蒙混,那老娘就专拣隔夜面皮搪塞你。
明眼人都知道,刚出锅的面皮色泽发黄。隔夜面皮看上去颜色发白,当然吃起来没有新鲜的劲道。
由于当时电冰箱尚未普及,隔夜面皮一般搭秤用。比如缺了一两半两的,切一小刀隔夜面皮来填补。所以隔夜面皮也不愁推销不出去,这就看大嫂刀下是否留情了。
面皮店一天要加工上百斤面皮。由于独门生意,所以他们根本不用发愁销不完。
面皮,是小城食客心里的一种念想和牵挂。
每次经过这家面皮店,都能看到屋檐底下的石板上凉着刚出锅的面皮。这些面皮盛在铁皮做的大圆锣里,静静待在那儿吹着凉风,一股清香的面香味儿直扑鼻孔。
这些特制的铁皮大圆锣直径均超过了1米,得两个工人抬着它,才能放进大蒸锅。铁皮圆锣由小城一家铁皮社专门量身定做而成。只有在面皮店,才能看见如此之大的铁皮圆锣。
说了半天,还没介绍面皮的做法。其实做法很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有的只是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手法。
先将面粉加入一定比例的凉水和成面团,饧面1小时后,把面团防置一盛有清水的大盆里,然后用双手使劲揉搓面团,这一步骤叫做洗面。
洗完面之后,盆里的液体就变成了面浆。将搓揉后剩余的部分面团取出,放入蒸笼蒸半小时后,掀开笼盖,就看见面团变成了面筋。
面皮店里的面筋一般不单独售卖,它们会随面皮一并进入食客家的餐桌。
面皮是用澄好的面浆制作的。将面浆舀入大圆锣放入滚开的大蒸锅里,用大火蒸十来分钟,一张鲜香面皮就出锅了。
加工好的面皮表面刷上清油,一片片整齐地摞在一起,就等待顾客上门换取。
食客将面皮带回家之后,准备一些芝麻、油泼辣椒、醋、酱油和蒜汁,再将开水煮过的绿豆芽、菠菜和胡萝卜预备齐全,然后将切成条状的面皮和以上调料、菜码一起拌,就可以大快朵颐。
一碗面皮下肚,顿觉过足了嘴瘾。虽然味道有些偏辣,但辣的开心,辣的舒坦。
小城的人们喜食辣味食物,朴实的面皮刚好能满足食客这一需求。经年累月,面皮成为小城小吃的一张名片。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台台面皮店也变得不再风光。不是食客不喜欢面皮,而是食物可选择的范围扩大,加上市场一些私人加工的小锣面皮冲击了面皮店的生意,所以独门生意变得不再独门。
如今,只要想吃面皮了,会掏4.5元钱买上一碗解解馋。回味之余,也会于不经意间,想起当年这家高台台面皮店。
我想,小城只要是70年代之前的人,一定都记得高台阶之上的一个蓝门脸的店铺。现在想起来,嘴里都能涌出一股暖流!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