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李宇春南京WhyMe演唱会,李宇春最后哭着演唱着《流言》这首歌,她唱“我一直以为不会在乎他们眼神,就算是身边已经充满指指点点,但我却看到你那灿烂笑颜,在纷纷扰扰话题中渐渐沉默,渐渐改变……”
一直以为坚强很酷的女孩却在那次演唱会中哭得让人心疼。那几年的李宇春,网友说她假献血,结婚,整容甚至死亡……有朋友特地问我“李宇春真的整容了吗?”
我说你相信吗?
她摇摇头说“还是那张轮廓分明的脸,应该没有!”
我反问她“你自己都觉得没有为什么还问我。”
她说网友都在传她整容还差点死亡。
对啊,这就是流言,让一个万众瞩目的歌手在万人面前最后哭着结束了这场表演,让本来毫无根据的话语传来传去似乎也就成了真。
曾经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绳子》的时候我对那位叫奥什科纳的老爹感到悲哀。奥什科纳老爹明明捡到的是绳子却被仇人诬陷捡到商人的钱包不还想据为己有,最后在整个社会的唾沫中精神崩溃而死!
在那个时期,人们只是口口相传就造成了如此结局,虽然只是小说,但何尝不是社会的现实。如今信息发达,流言的传播速度越快,传播范围更广,最后往往是万人虐的局面。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士,刚从初中部升到高中部。起初我们都蛮喜欢她,上语文课时也热情高涨,认真听她讲课。
班上有同学也是从初中部升上来的,他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初中教他们的时候教得很烂,上课基本没人听,同学都烦她。
每次上完课时他都如此说一番,直到有人附和说“对,讲得真不怎么样!”
那时候我第一次月考的语文成绩很好,并不觉得老师教得不好。
时间越来越长,在他的一次次说辞下越来越多的人附和。他说语文老师每天换两身衣服,几乎一周不重样,时间都花在打扮上了根本没用心教我们。他说语文老师结婚的时候给他们班同学发喜糖都没有人吃,喜糖扔在教室遍地都是;他说语文老师的老公是有钱人,很有钱,她教我们只是打发时间……我们都不知道他所说的真实性,只是越来越多的人上课不认真,爱接话茬。
我也如此。
我越来越注意她的穿着,真的是每天换两身衣服,每天不重样;我越来越觉得她讲得内容很浅显,参考资料上都有;我越来越觉得她对试卷的讲解,作文的分析只是照本宣科罢了……直到后来和他们一样上课不专心,爱接话茬!
带了我们一年多,因为要生孩子,她休假离开,我们换了新的语文老师。许多同学都在欢呼:终于不是她教了,我的语文成绩有救啦!
来的是一个男老师,研究生毕业。我以为他的教课会别具一格引人入胜,其实不然,和前一位语文老师差不多。
后来由于广播电视台的挖人,男老师跳槽,我们又换了一位语文老师,据说语文教得不错。可是上了几次课发现,都一样,和第一位语文老师差不多的水平。
那些语文成绩不好的依旧不好,仍嚷嚷着老师教得不好。然而,他们其他科的成绩也并没有多出色!
一共换了三位语文老师,加上代过课的老师是四位。后来才发现其实都教得都差不多,并没有所谓的好坏!那位最开始说第一位语文老师教得不好的同学,语文成绩依然没有提高。
高三的时候才明白其实不是老师教得不好,只是我们的主观因素罢了。当一个人在你耳边一直说这位老师不好这位老师不好时你会迟疑,但当越来越多人这样说时你可能就会相信。
这就是流言效应。
就像《战国策》里的一则故事:有一个和曾参同姓名者杀了人,有人去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母不信;过会儿,又有人去给她讲曾参杀了人,曾母还是不信;第三次来人讲曾参杀人,曾母却信了!
由于屡次听到相同来自不同人的信息,往往听者会信以为真。
这就是流言的“魅力”。
许多人说“喝骨头汤补钙”,但科学表明骨头汤里面的含钙量根本可以忽略不计,里面含得最多的是脂肪而已。但由于相信这一说法的人太多,以至于普及工作者都无法去纠正,只有随着时间让人们慢慢了解,淡化流言。
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中有些许篇幅描述了女学生易遥因为被他人传言拜金,卖身等事情在学校受到霸凌、言语侮辱等,如果不是心智坚强的人恐怕早已崩溃甚至自杀。虽然是小说,虚构的故事人物,但是所有书中的故事何尝不是现实中存在的。
流言就像精神病人在平静的国度扔下的一颗炸弹,让无辜的人受到伤害,甚至死亡,让人唯恐躲避不及。
所以,永远不要做流言的传播者,不散布未经证实的言语,因为你的传播可能会带来无法预想的破坏力,你并不知道它的杀伤力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