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言《拾麦穗》的一点看法

现在头条上到处都是说莫言的,莫言不知怎么了,怎么招这么多人的不耻和讽刺呢?说这也有毛病,说那也有毛病。他母亲拾麦穗被打在那个时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要知道那是文革期间,有的村庄经常会把地主拉出来批斗,其实农村的很多地主并不是电影上讲的那些恶霸地主,人家很多都是靠自己勤劳,省吃俭用积攒下来,买的土地。划成地主之后,动不动就被拉出来批斗,有很多是公报私仇的。

还有人对他拍个照片也说东道西,就那张照片,你看出这是个有钱的家庭吗?在那个时代拍张照片是很奢侈的,有的人没上过学的,一辈子不不见得会有一张照片。我们上学在70年代初中毕业的时候,才拍了一张毕业照,那是14岁。后来到高中时候才重新又拍过一次,那是82年。82年之后拍照才逐渐多了起来。

有的人为什么老是拿着放大镜看别人,别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放大去看,然后上纲上线鸡蛋里头挑骨头这些人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想蹭流量就说一些可能的事情,挑人家的毛病,很不道德。他是一个文学家,小时候生活上的苦难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他会记忆深刻,把它叙述出来,有时候也许会发挥一下,想象一下,尽管有的不是自己经历,那也是同时代能够出现的事情。

比如说在70年代,我在我们村我就亲眼看到过,农村谁家的孩子刚出生就死了,是什么“四六风”,或什么“黑斑病”。这是我小时候听说过的婴儿病,就是刚出生几天的婴儿才会得的病。死掉后就找一个村里没老婆的人用草篮提出来,扔到岗上的沟里。在远离村庄五六里远的沟里经常会看到死亡的婴儿,一只胳膊或一条腿。这些事情会不会被质疑呢?现在的医疗条件好了,这些事情几乎就没有出现过。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可能就不会听说过。

我对莫言还是非常尊重的,想当年在80年代我刚刚喜爱文学的时候,就读过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icon》,后来又买了他的《红高粱家族》。我对莫言的想象力和语言掌控能力非常钦佩,也曾经学着他的《红高粱》写过一篇小说,虽然没有发表,但那也是我学习路上的一个过程。他的其他作品我也没看过,她的《丰臀肥乳》他的《蛙》,其实我并没有看过,但是我觉得他的人品不会有问题,它绝对不会是一个献媚西方,嘲笑祖国的心灵丑陋的作家。

想当初莫言获奖的时候,有多少人都跟疯了似的,拥到莫言的家乡去,抚摸莫言家的一草一木,说这可是文曲星下凡哪,他家院子里的萝卜都被人拔光了。到了现在,莫言怎么成了众矢之的了呢?本来一个国人得了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感到荣耀的事,怎么惹得这么多人讽刺挖苦呢。我还记得莫言刚刚出道时写的文章,被评论家们大加赞赏,简直是赞不绝口。我记得有一句话有“槐花大放,通乡镇的十里土路北侧那数千亩河滩林子里,扑出来一团团沉重的闷香。林子里除了槐就是桑,老春初夏,槐绿桑青,桑肥槐瘦。”当时就觉得了不得,他怎么能写这么生动活泼的语言。几十年后他得了诺贝尔奖,写了一些苦难的生活和经历,怎么就成暴露国家阴暗面呢?我觉得这些人就是吹毛求疵,没事找事,无中生有。他们就是那些说谷建芬是个娘们,不能写《三国演义》主题曲的人。他们就是说《西游记》i是四大名著,不能用电声乐器配乐的那种人。这种人到现在还比比皆是,令人遗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可能是因为最先看过电影的原因,总觉得《红高粱》比莫言要红,直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才开始了解这个作家,也开...
    文艺是件正经事儿丶阅读 9,048评论 0 3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12,728评论 28 53
  • 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失败、遗憾、错过,源于不自信,不信任他人 觉得自己做不成,别人做不...
    吴氵晃阅读 11,348评论 4 8
  • 怎么对待生活,它也会怎么对你 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美丽的人间。每个人从来到尘寰到升入天堂,整个生命的历程都是一本书,...
    静静在等你阅读 10,414评论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