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迷人的语文风景被高中生错过了?

有没有那么一本书,让你相见恨晚?

日前,当当网趁世界读书日展开图书大促销,一名爱读书的高二学生让笔者帮她买了二百多元的书。其间聊起阅读,笔者问她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读完没。她说读完了,课本也有节选,真的好精彩,以前都不知道,有点后悔。笔者说,这就叫相见恨晚,像《哈姆莱特》读个三四遍都值。她表示赞同。

笔者又想起这学期初同她聊天时难忘的情形。当时她说,不知是不是自己太狂妄,读到某人写的解读古诗词的书时,有的还没有她自己写的好。笔者听后很震惊,说她有这种感受就说明她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该书作者,该书就不值得买来读,因此就应当多读超越她自己水平的好书。

她上高中以来,笔者帮她买了几十本书,多是经典名著,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悲惨世界》《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安徒生童话故事集》《希腊神话和传说》等“名著名译插图本”丛书。笔者还特别提醒她优先阅读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2004),读完笔者问她感受如何,她说感触很深,仿佛以前的书都白读了。相信每个中国学生读完那本书都会有类似的感受。

就语文学习而言,她无疑是幸运的,高中时代就读到了震撼人心的《哈姆莱特》。虽然这部戏剧才100页左右,但绝大多数高中生都并未完整地读完一遍。他们错过了如此动人的语文风景,日复一日地面对那乏味的做题和考试,与平庸的语文为伴,难以见识到真正高品质的语文。

他们高中三年可能反复听到语文教师讲《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是如何如何好,从语文课本或其他资料上反复读到关于这些好书的概述,可就是不去亲自阅读这些好书。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吗?他们要么被应试压迫得抬不起头来,要么用手机阅读,在一些肤浅低俗的文章中消磨花样年华。

叔本华在《论书籍与阅读》一文中有段话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为愚人写作的书总会有大量的读者,要仔细地把时间用来阅读那些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的著作,阅读那些站在人类之巅的人们的著作以及享受着不朽声誉的人们的作品。只有这样的著作才会开卷有益。绝不要阅读坏的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也不要读得太泛。坏书是精神的毒药,会毁灭人的心智。”

同她相比,笔者就没那么幸运了。笔者是应试教育的过来人,高中没怎么读真正的好书。到大学才完完整整地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和外国经典小说《罪与罚》《简·爱》《鲁滨孙飘流记》,工作了两三年才完完整整地阅读不朽的《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圣经》《卡拉马佐夫兄弟》《红与黑》《红字》《复活》《悲惨世界》。如果说笔者现在还稍微有点思想,那么大部分都得益于对包括上述图书在内的一系列经典名著的阅读。

其实,表面上中国古书很多,但原典也就那固定的若干种,大致就是列入梁启超《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中的那些书。只要将这些书读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就掌握得差不多了。

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很少教学生研读这些原典,却去读那些次要的属于细枝末节的文本。他们如果在高中时代错过了这一道道动人的语文风景,可能就会终生错过而无缘再读到了,这才是笔者最担心的事。也许他们上大学或工作后会偶然读到,但当他们领略到其中的精彩时,很可能会感叹,这么好的书为什么以前没遇到?不知他们会不会责怪以前的语文教师。高中语文教师不带领学生来到通向这一道道迷人风景的路口望一望,不指引他们走进去欣赏,这难道不是一种失职?

注:文中配图源自互联网,谨此致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是我2016年参加昆明新教材培训会和2017年新教材培训会后所做的学习笔记,其中偶尔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做一番整理...
    猪大拙阅读 4,978评论 2 17
  • 你总说你在坚持,你在坚持,可我想知道,你在坚持着什么? 你总说你很忙,你很忙,可你在忙什么? 假如有一天你浑然不觉...
    默默杌阅读 250评论 0 0
  • 沈从文说她是"绝顶聪明的小姐";胡适称她是一代才女;儿子梁从诫说她是慈爱的母亲。她是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
    小梳子0725阅读 446评论 1 2
  • 壹 我曾在一家几千人的集团公司任职内刊副主编。由于身处总部要地,自然见到的都是一批相对“高大上“的老总们。 倒也别...
    子小洛阅读 679评论 3 7
  • 我一直看着你的眼睛 一刻 两刻 三刻 魂都淡了 我竟一时摇不醒自己 翻起床头堆压的书 明天 明天我想写一首诗给你 ...
    诸小禾阅读 24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