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难耐的北京,即便是有冷气的地铁站里,也让人烦躁。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鞋子踩在地面时不时传来的黏腻感,也不知是化了的冰棍,还是撒了的饮料。
地铁站的楼梯上,两名清洁工人正在一级一级台阶地清扫,能看到有不少扔掉的雪糕皮和冰棍棒,看来那些黏腻物就是来源于此。
北京地铁的硬件环境,应该在全世界也是领先的,尤其是奥运前后陆续完工的五号线、八号线、十号线和四号线等等。但说实话,深入北京地铁的感受,可能就没那么一流了。除了乱扔垃圾之外,还有轮班似的乞讨卖艺、插满扶手和车窗座位的房地产小广告、堵着本就狭窄通道的地摊,更不用说高峰时段车厢内那浓郁的韭菜水煎包味道了。
地铁是大都市人流最密集、使用频次最高的公共场所。从人们在地铁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其对公共空间的态度。
从小我们就在思想品德课上被教育,要“舍小家、为大家”,强调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其实作为现代人,不一定有那么高尚的情操。但是作为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应该具有的普遍认知是“公共场所或者说公共空间也是家的一部分,是需要我们去维护的”。如果连每天至少要来往两次,每次平均时间大约在一个小时的地铁,都没有这样的意识的话,就未免有些太“小家子气”了。
有人说,地铁环境不好,太嘈杂,是由于人流太密集。但这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日本地铁的拥挤程度并不亚于北京,而且其硬件设施也不如北京新修的几条线现代。但由往来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软环境的气场,却井然有序。偶然也有喝高了的、喧哗的,但与整体相比,只是杂音。
有人把日本人在公共空间的秩序感归结为自律,其实更多的,还是一种对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与空间的主人翁精神。就如日本知名建筑设计师藤本所阐释的“都市是家的延伸”:
“都市,比方说东京,说来也就是一个巨大的像家的地方…自己的小家,就像城市这个大家中的一个房间一样。”———来源 《知日-家宅》
正是基于这种家延伸的概念,他们才乐于维护都市中地铁等公共空间的环境和秩序,愿意进行复杂的垃圾分类工作……而这样做的结果则是大大拓展了人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的舒适程度。
相反的,如果不是把家的概念向外延伸,而是不断的向内塌缩,乃至在小家当中也要划分出我的区域和你的区域,这种小家子气带来的,恐怕也不止是乱哄哄的公共环境呢。
PS:就在我敲下这些字的时候,窗外又传来垃圾袋破空坠落的凌厉的呼啸声,在夜里格外刺耳。小家子气,真的好改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