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是没电灯的,家家户户都使用煤油灯,条件略好些的煤油灯上面有个葫芦状样的玻璃防风罩,家庭拮据的,穷得连买个灯罩也成了多余的开销,端着灯盏出去外面如厕,得用手小心翼翼的护着那灯芯苗子,风好像从四面八方来的,搅得那灯火飘忽摇摆,忽明忽暗的,每每出去一遭,都要经历一场风之博弈。
那时,最向往的莫过于奔向2000年,记得当时的口号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电灯、电话、电视机,四个现代化我已经记不得具体是哪四个,后面那几样电器的名字倒是记忆犹新。
没有电,没有电视、电影,乡下人自有他们放松劳累一天的方式,抽烟喝酒扯卵谈,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消遣,每到晚饭后油灯初上时,我便竖着耳朵听外面的脚步声,如下雨天,那声便是踢它踢它湿漉漉的声音,天气晴朗,便是莎莎莎的干净利落的声音,无论哪种声音响起,我定会飞一般跑到门边,满心欢喜迎接客人。
在农村,没有城里人那么多客套寒暄,客人落座,先是奉烟,尔后奉茶,喝酒之人还会奉酒,那时的人喝酒不会每人一杯,而是用一两见方的杯子斟满一杯,酒杯在客人与主人之间推杯换盏,大家喝过之后循例用手掌抹抹杯边以示卫生,再递给身边人,如此循环,喝完了再添杯,当时没觉着不卫生,倒是感觉有几分亲切,换如今,只怕十之有九不敢喝。当然和着酒一起下肚的便是那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家常,还有那永远也讲不完的神鬼故事,后者便是我满心欢喜去开门的缘由。
我对夏夜听神鬼故事记忆好像没有冬天那么深刻,夏夜,一家人都坐在地坪外面纳凉,我家里有一张大竹床,那便是我的御用凉床,有客人的时候躺在床上听他们白话:庄稼的长势如何啦、上屋的张山家里下了一窝猪仔啦、下屋李四的儿子相中哪家的女儿啦、间中还能听到哪家的堂客偷情被丈夫抓奸在床啦……大都诸如此类聊天内容。没客人的时候,我就静静的躺在凉床上,闻着纸条蚊烟燃烧的香味,手持蒲扇,有一搭没一搭的赶着蚊子,眼睛定定着望着夜空,看萤火虫跳舞,看星星眨眼,看流星掠过。不知道算不算幸运,我曾看到过一颗流星连环炸,火花分几次散开,煞是绚丽,之后眼睛睁的再大也没有机缘见过了,现在想想,应是遥远的星球爆炸或是天外的陨石坠落吧!
若是冬夜,农村人吃完饭,最离不开的就是大火塘了,柴火基本自给自足,每家每户去自家山里砍就是了。大家围着熊熊的火塘,火炉里除了哔哔啪啪的柴火爆裂声,记忆里最鲜活的便是那活灵活现的神鬼故事带来的惊悚感觉了!故事,是一定要听的,听到入神处那后背便生出凉飕飕的寒意,心中是极为惧怕的,凳子就拼命往火炉边上挪,常常前面裤脚都快被炉火烧着了,被老爸冷不丁拧开,才能回过神来。这神鬼故事或许大同小异、结局雷同吧,我能记起的已经不多了,倒是老爸讲述的几次亲身经历还能依稀记得些……
在一处叫着“老街上”的地方,除了有条被时光打磨的溜光的青石板街道,街道两边还有两排整齐的店铺,高高的木门槛,大大的木窗户,里面柜台比半个人还要略高些,像我们这种小屁孩走进去是断然看不到店铺里面陈设的物品的,只看到掌柜的在那高高的柜台里边软声细语问客官有何需求?不知此设计是否有什么来头,但给我感觉就是:进入店铺,立马就能让人明白自己是顾客身份,里面是掌柜的就算再谦卑,买方与卖方的关系格外分明,不像如今的大卖场,个个像走到了自家菜园子里那般随心所欲,或许这就是现在与过去的营销之分别吧,前者货币物质匮乏的时期,多数赊销,货品会不会赊销给你全凭掌柜经验刷脸,现在的商家,不用担心你不给钱,而是想方设法、挖空心思的算计着如何把你的钱变为他的钱!老街上店铺的门头也不是普通的民居设计那个样子,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门,整个大门都是敞开式的,大概留个三分一宽度隔个一米多高的柜台,柜台的长度是是和店铺等长的,铺面门窗是由写着数字顺序的木板一块一块组合着起来关的,我想应该是方便货物进出吧。听长辈们说以前那曾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贸易集散地,只是到我懂事读书的时候这些店铺就基本看不到往日的繁荣了,大都做着些小本生意勉强度日,经营一些日常用品小百货之类,我最记得是两分钱一只的红白相间的辣椒糖和五分钱一包的瓜子,这一条街的掌柜们只要你一踏进他们的商铺,无论你年龄大小,买不买东西,买多买少,都是笑意盈盈。后来听大人们说,这些都是很从小就学做生意的人,他们的生意经就是和气生财,童叟无欺,让买东西的人同时也买到了满脸的亲切、满脸的笑,即便是没能刷到脸的人,也不会心生怨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