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不语
早在国内上映之前,就有媒体预测《摔跤吧,爸爸》会火爆。果然。
传奇编剧罗伯特·麦基曾说:故事是生活的隐喻。
这是个精彩的故事,有人分析了叙事,有人分析了演技、敬业,这些都是构成电影不可或缺的表层结构。它真正带来情感共鸣,触动心脏的深层结构是什么?是哪一个人类主题?
刨去与印度国情高度相关的女性问题,它仍然剩下了一个宏大的主题:成长的道路。
片子有个细节很有趣,关于头发的事,一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训练刚开始,为了避免每天的魔鬼训练,吉塔找借口说头发不方便。结果两人被父亲残忍剃头,接受万千路人的“注目礼”嘲讽。第二次是去国家队训练之后,开始了脱离父亲的生活,她干了一件事,将头发留长。第三次是吉塔道歉,重新接受父亲指导,再次剪了短发。
这不仅仅是头发的事。这代表着,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亲的关系。这段关系构成了一个有趣的三段结构。
第一段:神化。在孩子的眼里,父亲懂得他们不懂的知识,能举起他们举不起的石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亲扮演着“全能上帝”的角色。一种崇敬油然而生,这种崇敬是对“父法”或者说力量的臣服,就像臣子面对皇帝,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在吉塔和妹妹被剪发时,流着泪也不能反抗。在父性权威下,孩子学会了规则。
第二段:抗争。神化总是会结束的,因为孩子总会长大。自我的不断发展,新的导师出现,我们接受似乎更加高层次的引导,就像吉塔进入国家训练学院。这时与父亲之间将会产生一个冲突,这个冲突表现为对过去规则的挑战,对于吉塔,就是留长发。
本质上,这是新旧观念的冲突。我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新的东西,这是成长的需要,但若因此放弃过去的东西,这种成长便是虚假的。因为过去是根,它跟对错无关,甚至是没有对错的,如今所有的一切都成长于根。如果断开这个联结,便是亲手斩断自己能量的来源。吉塔一次接一次的失利,是因为断了根。
第三段:和解。经常会有个案提到,自己跟领导相处不够好。深究下去发现,这些个案往往跟自己的父亲关系不太好。处理的方式也很简单,跟父亲达成和解。
对于成长足够好的人,和解会自然发生。但现实中也常发生“当我终于理解了你,你却已不在”的悲剧。吉塔以重新剪发的方式,仪式化地完成了和解,取回了力量的源头。直到此时此刻,父亲内化于心与魂。可以说,她不仅仅是与现实父亲的和解,更是与那个家族精神的和解。
大致一个英雄是要经历三个时期的:历练期,让人从被动到自觉的转化;迷茫期,从成功到失去方向;重生期,重生并步入新世界。
看看电影里如何表现。
英雄的起点是一次打架,父亲发现了吉塔和芭比塔的摔跤天赋。这个事件打破了原本的生活平衡,英雄历程自此开始。接下来,影片用三次燃爆的战斗定位了整个历程的三次节点。
第一次战斗,试炼之战。这是吉塔在魔鬼训练之后的第一次出战,挑战了最强的男孩。现实的结果是失败的,但在深层意义上是胜利的。之前所有的训练都是被动进行的,是基于受迫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在这种心态下,输是个合理的结果。
此次战斗的意义在于,吉塔从内心真正认同了“我想学摔跤”。当心态从被动转向主动之时,更具意义的事情发生了。英雄真正的潜力开始浮现。由此吉塔一路凯歌,成为全国冠军。
第二次战斗,父女之战。英雄要走向更强,注定要挑战自己的导师。对于吉塔而言,与父亲的一战不可避免。从英雄的角度看,这是陷入迷茫的表现,他开始否定自己学到的一切。这是在获得阶段性胜利时,很难避免的自大。看,我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我将迈向更高更远更快。
这种骄傲会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吉塔莫名其妙,明明就比以前更强了,比赛却一直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忘记初心”的输。新的导师将目标调整为拿奖牌而不是金牌的时候,输已经注定。
第三次战斗,自我之战。这是最后一战,英雄面对最终的大boss。这种战斗往往是对手极端强大,而英雄看起来相对弱小。在战斗过程中,英雄转而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结,结打通之时,便是英雄反戈一击战斗结束之时。每每看到这样的结构,都会燃爆。
与其说吉塔面对的是最强劲的对手,不如说她面对的是自己独自上路的恐惧。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吉塔的父亲是缺位的,也必然要缺位。这场战斗,她必须一个人打,但又不是一个人,与过往的重联为吉塔提供了强大的能量,以一个完美的5分结束战斗。
吉塔终于找到了面对一切的勇气,这一转变不会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