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朋友转给我一则新闻,青岛一个年仅6岁的小男孩失去了父亲,被母亲遗弃,和父亲生前的工友一起生活,和他一起送快递。
这件事经过网络报道后,已经有相关部门介入,小男孩也找到了接收的学校。
网友热议纷纷,有同情小男孩可怜的,有痛骂不负责任的妈妈的,有质疑相关部门的,有表达关心关切的,有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
我却在想:6岁的孩子,正是应该上学的年龄,正和我的学生差不多大。可怜的他,到了学校里,会努力学习吗?
如果得到很好的引导,应该会的吧!毕竟,人都向往好的生活。他已经无路可退,只能一往直前,在人生的拼搏之路上,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披荆斩棘。
而我,今天还在和学生讲励志故事,想激励他们,努力一点儿。我讲得全心投入(因为完全是自己的肺腑之言),看着教室里或者双眼迷茫、或者百无聊赖、或者毫不在意的一张张笑脸,我苦口婆心地讲啊讲啊!有那么一刻,觉得自己特别傻。
二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相当一部分孩子对学习毫无感觉,丝毫没有任务感,学习上一点儿力都不想费,一点儿劲儿都不想出,好像在替父母学习一样。道理讲了一箩筐,礼物买了一大堆,红脸白脸都当了,就是不好使!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是啊!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回忆过往,我98年就参加工作了,在家乡工作的6年中,不流行给学生发什么奖品,也没有过贴小贴画、盖小印章这些鼓励的办法,一个班近60个学生,在学习的“努力”这个点上,真的没有那么令老师费心过。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来到北京,在海淀工作了几年。和老教师搭班的时候,经常向他们学习。记得一位Y老师,经常买点儿小零食,吸引学生学习和写作业。
有一次,一家大超市搞促销,几元钱的棉花糖,她数着里面的糖的块数,买了好几包。她说:让学生做口算的时候,做之前我就拿出棉花糖,说:谁先做完就给谁吃一块!只见学生们个个眼睛泛光,下笔如飞,然后Y老师拿一包牙签,一个一个扎着送到孩子们嘴里。这一招屡试不爽,Y老师还经常变换着吃的花样。
那时候,我们学校不是什么名校,学生里有不少是外来务工的家庭子女。我去家访过,一家四口住在不足10平米的平房里的,大有人在。这样的孩子,也许没有什么学前积累,也许没有高知的父母,但是他们懂得努力!今天为了一块糖努力做口算,明天就会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三
现在呢?
什么?为了一块糖努力写作业?你不是逗我玩吧!
一来,老师们不敢给学生乱吃东西,顾虑太多。怕家长有意见,怕学生体质不同吃坏了。曾经有一位同学就告诉过我,他妈妈说了,除了××牌的酸奶,别的酸奶不许喝。
二来,别说糖了,什么吃的,现在的孩子也不放在眼里啊,每天中午吃饭,都要老师催、提醒、甚至把饭送到桌子上。饭后的水果、餐点,让同学们自己取,总有人忘了或者干脆不要。
吃的不行,发小奖品吧!效果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什么东西都不放在眼里。当然了,看到花花绿绿、造型百出的小玩意儿,学生不是不动心。但是你要说,让他为了这个,拼命学习、竭尽全力、回答问题、写好作业,那……好像有点儿累,太麻烦了,嗯——还是算了。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礼物我可以不要,反正家里有的是,没有也可以去买。
唉!
四
其实从教育理论上来说,十分不提倡用物质来奖励,原因很简单:物质总有一天会刺激不了他们,从小把物质当成学习的奖励,是无法使孩子形成强烈的学习内驱力的。
但是,不可否认,很多农家子弟努力学习的原动力,就是跳出农门,得到更好的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当城里的孩子生活越来越好,当物质的激励作用,已经下降到如此微弱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该拿什么去激励孩子、激励学生呢?
是的,激励学习最大的动力,应该是对未知的好奇,对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地强烈渴望。
可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太优越了,加上不少父母对教育的外行,生活压力的增大,陪孩子的时间缺少,对孩子缺少引导,使很多孩子对未知没什么好奇,对提高自己能力没什么需要,对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是毫无概念,所以,学习没有动力。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在孩子还没有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体会到学习的魅力,甚至远在孩子到入学年龄之前,家长们就争先恐后给孩子报上了各种辅导班,安排了慢慢的学习日程便,更是坏了孩子学习的胃口。所以,在孩子眼里心里,学习成为了苦差事。
五
想让孩子尽早懂得努力的意义吗?想让他在学习上尽自己的全力吗?
我觉得这样几招可以试试:
物质上,不要给孩子一种错觉“想要什么我爸爸妈妈都会给我买”。
对学校里的小印章啊、小贴画啊、小奖品啊,表现出稍强一点儿的关注。
在学校里的评比中,孩子没得到的奖品,如果回家要,千万不要轻易买。或者不买,让孩子到学校努力换取,或者让孩子在家里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买。
适当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包括你自己的奋斗史。
在孩子遇到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取得进展的事情中,陪他努力,帮他想办法,让孩子体验到努力的作用。
不要给孩子把吃饭睡觉上学之外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不要报太多的课外班。
一旦孩子明白了努力的意义,学习上有了动力,那咱们就都不用发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