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历史|古人的七夕,不是情人节,更不是购物节,他们做这些事


牛郎织女万万没想到,他们相会的日子,竟然变成我们的“狂欢”日,呜呼哀哉


种“化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一寸长的嫩芽时,再以红、蓝丝绸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地区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有蜡塑成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上,以为宜子之祥,故称为“化生”。

种“化生”求子 图片自网络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女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穿针乞巧,图片自网络

晒衣晒书

七夕晒衣晒书,《四民月令》就有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没有樟脑丸的年代,衣服和书籍要防虫基本靠晒。《世说新语》记载一个故事,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晒我腹中书!”

宋卜子《杨园苑疏》说:“太液池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登楼曝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在七夕这一天见富贵人家,呼奴喝婢,在园中晒革裘锦袍,便急忙跑回家,取竹竿挑起自己的短裤晒于于庭中。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未能免俗!”由此可见当时的在七夕,晒书晒衣已是一种风俗。

七夕晒书,图片自网络

女拜织女,男拜魁星

闽东一带,农历七月初七夜,少女、少妇们拜织女,男人们则拜魁星。有诗云: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拜织女的仪式非常隆重有趣,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上摆放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摆上鲜花,花前置一个小香炉。祭拜前,少女、少妇们斋戒、沐浴,在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桌前,一面吃零食、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拜织女,图片自网络

农历七月初七,也是“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民间谓“魁星主文事”,因此闽东一带读书人崇尚魁星,仅此于孔子。清代诗人钱琦《竹枝词·拜文昌》诗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

“拜魁星”仪式与拜织女类似。在闽东一带,七夕这晚,天井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两张香案,女拜织女,男拜魁星。

拜魁星,图片自网络

说到底,七夕根本不适合晒恩爱,它挺正经的。


参考文献:惠西成、石子编:《中国民俗大观》(下),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专题:玉】 农历七月初七,现在大多数人或许只知道是情人节,再多些见识的便是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 但却都忘了,这更...
    南阳雅月阅读 1,294评论 3 6
  •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
    白丁平民阅读 818评论 16 28
  • 七夕节(Double Seven Festival),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
    杨财简书阅读 867评论 0 9
  • 中国各地的七夕习俗各有不同,爱恋当中的人们一定少不了要准备好玫瑰花和巧克力送给自己的另外一半,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
    众智云阅读 342评论 0 0
  • 七|月|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今...
    为世瑞阅读 89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