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中国古建筑常识之古建筑构件——“柱”(二)


为何中国古建筑能墙倒屋不塌?因为古建筑承重的结构就是屋架。柱作为竖向木结构构件,与横向的木结构构件梁、檩、枋等结合,组成了屋架。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今天一起再次深入认识一下“柱”家族。(二)

按照柱的功能、所处位置等分类,几种常被提及的柱子有:


1、檐柱


檐柱称廊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坐的建筑,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柱子有石质、木质之分,断面则有圆、方之分,通常为方形,且柱径较小。

2、角柱


角柱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的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简单地说在 建筑物四角的柱子。需要注意的是角柱可以看做是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对结构的薄弱部位给予加强。所以 角柱在计算、抗震构造等方面都有特殊规定。

3、金柱


金柱也称老檐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进深(进深:由门口向屋里延伸的深度)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


另外, 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

4、山柱


山柱在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 山墙内,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

5、中柱


中柱也称脊柱,在建筑物纵向定位轴线的中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

6、瓜柱


瓜柱立于大梁上用来支承上面梁架的 短柱,称为 瓜柱,有的称为 “童柱”。其高度大于其直径。

7、蜀柱


蜀柱又称 脊瓜柱、侏儒柱,在屋脊部位的三架梁上,用来支撑脊檩的短柱,也叫“脊瓜柱或脊童柱”。

8、驼 峰


宋式建筑名词,系用在两层梁之间的 垫块,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

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

在清式建筑中,驼峰则称之为“柁橔”,其高度小于直径,当高度大于直径时,则称为“瓜柱”。

9、柱础


柱础俗又称 磉盘,或柱础石。古代为使落地屋柱不受潮,在柱脚下添了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

同时,又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柱下的基础,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 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10、柱櫍


柱櫍或称柱珠,它是柱身与柱础过渡部分,因为柱子多为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櫍”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

“櫍”一般呈扁鼓形,材质有 石、 木两种。

11、梭柱


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 梭形。

12、垂柱


垂柱上端功用与檐柱相同,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上, 下部悬空,端头上常有莲花雕饰,故常称垂莲柱。

13、牛腿柱


牛腿柱在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构件。雀替是指位于 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它既可以起到传承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加腋梁中的加腋部份。

牛腿在有的地方又叫 “马腿”, 也是指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它一般只起 装饰的作用而不起传承力的作用。但在有些地方和有些资料中,牛腿和雀替两者是混称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8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1.台基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
    槑槑啊阅读 6,857评论 0 1
  • 仅作笔记,无作他用 建筑物的形状和构成最初的时候是从森林的外形得到启示,树干是柱子,横枝是栋梁,树叶就是屋顶,相信...
    刘小博阅读 4,734评论 0 0
  • 1) 十三天 —— 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2) 三角尖顶 —— 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
    槑槑啊阅读 4,140评论 0 1
  • 枋——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往往随着梁或檩而设置。 枋是较小于梁的辅材,截面为矩形,是方柱...
    遇见青丘阅读 14,022评论 4 11
  • 第9章清式建筑做法 一、大木作 1.概说 (1)大木的含义 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
    槑槑啊阅读 5,90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