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黄岐山,山上有一座月容墓,墓里埋葬着一位美丽的女子。
月容墓位于揭阳市东北面4公里处的黄岐山南侧半山腰,是通往侣云寺或岐山古塔时必经之路。墓前长年香火不断。
这段故事从小有听爷爷奶奶讲过,此典故也被编成潮剧广为流传。
黄月容是江南扬州人,貌美性贤,是扬州一家药铺的婢女。崇祯元年(1628)冯元飚任揭阳县令时,途经扬州,纳为侧室,同来揭阳。
黄月容随夫来到揭阳之后,屡屡助夫办案,为民除害,公事家事都能助其夫,冯县令倍加宠爱。然而这样却招来原配苏氏的忌妒,最终将18岁的黄月容活活给毒死,并用利剪毁其芳容。
月容被惨害,冯县令将其厚葬于揭阳名胜黄岐山上,并建侣云庵(今名为侣云寺)专门供祀黄月容。
黄月容的遭遇和《红楼梦》里的尤二姐相似,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下场也是如出一辙,惨遭原配毒害,红颜薄命。
古时候的三妻四妾是合法的,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善妒可是大忌,所以没人会同情原配。自古人们骂的只有原配的度量小,你不应该要求丈夫眼里只有你一个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女人注定是要被世人唾骂为不守妇道的。在那样一个男权的时代,女人不能拥有自主权,不能独占丈夫,原配必须有足够的度量容下家里的莺莺燕燕。
小时候听到黄月容的故事都是清一色骂原配苏氏的,听到讲尤二姐惨死也是清一色骂王熙凤的。骂她们心如蛇蝎,骂她们手段毒辣。那时小,三观未定,没有太多的主观意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后来我对于这些故事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一个女人离开娘家嫁过来,为了丈夫生儿育女,却得不到丈夫的尊重和疼惜,要忍受人老珠黄,丈夫移情别恋,孤独老去,这是何等的悲凉。
不是要为原配洗白,我同情的是那样一个时代,作为女人的悲哀。她们的遭遇值得同情,做法却不值得提倡。
西汉才女卓文君,面对移情的丈夫做法却让人钦佩不已。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诗文,善弹琴,懂音律。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卓文君为了爱情不惜家父劝阻,果断和穷书生司马相如私奔,就像现在的不谙世事姑娘,不要面包,一心认为有情饮水饱,直接裸婚。卓文君也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和丈夫一起打拼事业,过上了优渥的生活。
过惯了养尊处优的安逸日子,司马相如也像天底下所有的男人一样,有了新欢。当初说好一起白头偕老的人成了如今的负心汉,卓文君那是心如刀绞,万念俱灰。
可是聪明如她,绝不可能像无知妇人那般,心生歹念,痛下杀手,毕竟那是损人一千自毁八百的愚蠢做法。忍着悲痛,写下了一首《白头吟》,表达了自己得知丈夫移情后的悲伤与决绝:
皑如山上雪, 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 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 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 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 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 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 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 何用钱刀为。
最后司马相如良心发现,回心转意,夫妻团圆。
当然,古代女子不像现代女子这般幸运,错了能离开重新选择,古代女子被休回家那是让娘家和自己都蒙羞,抬不起头做人的。卓文君幸运,丈夫能够回头,换做是无赖,也只能作罢,一声叹息。
就算站在现在角度,小三是不合法,插足他人家庭也是得不到好下场的。就像《蜗居》里的海藻,多少女人喊着愿上天也赐我一个宋思明,有钱有颜又体贴入微的官场大叔,比找个普通同龄人过日子舒服多了。殊不知最后海藻也是落了个身败名裂甚至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
每个人的三观不同,我不想站在任何人的角度去批判谁,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是原谅我比较狭隘,我宁愿做普通人的妻也不愿做有钱人的妾。
苏氏和王熙凤处理丈夫出轨的问题,都太愚蠢,如此损人不利己的事着实没必要。倘若男人不专,杀了黄月容,后面还有白月容,金月容。
若是高明,要么和卓文君一样,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要么和《如懿传》里的如懿一样,放下执念,不再奢求。欣赏庭前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过好自个儿的生活,何必赶尽杀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