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肇兴侗寨春意正旺,青瓦木墙的传统建筑在群山环绕中若隐若现,翠绿的草木似乎要将那山间小道吞没。
由于湿度很高,天空一直雾蒙蒙的,哪怕太阳出来了,氤氲的水汽也一直环绕在侗寨的屋顶,迟迟不肯散去。
寨子两侧高山上的泡桐树开花了,一簇一簇的,就像绿色墙纸上的白色印花。
寨门前有条清浅的小河,河水汩汩流淌,站在古树造型的桥上可以看到很多精致的小景。
水车在河边静立不动,若不是河水仍在流动,会让人感觉时光也跟着停滞了。
旁边的迎春花刚开出几朵黄色小花,更多的花骨朵正在酝酿一场轰轰烈烈的绽放仪式。
柳树的每一根枝条都吐出大量新芽,嫩绿嫩绿的。大量柳枝随微风轻轻摇摆,仿佛一团绿色的烟雾。
明代画家沈贞有一句诗“春山如黛柳如烟”,画家的眼力果然过人,此时的柳树衬着远处的青山,用这句诗来形容相当贴切,嘴里一念心里也相当舒服,因为终于可以借此一吐胸臆了。
也难怪台湾音乐人左宏元先生在《渡情》这首歌中,歌词中也有“春雨如酒柳如烟”一句,想必是再找不出更适合描写西湖春景的词句了,便借用了这一句式。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从从江高铁站坐专线大巴过去只需要八分钟左右,交通非常方便。
肇兴侗寨的主要看点是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的完美交融,它坐落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山谷中,两侧重峦叠嶂,中间水流盘曲,大大小小的树木在寨中旺盛地生长着,水池和水车相映成趣。
侗寨的传统建筑以杉木制成,为干栏式吊脚楼,上面覆盖着青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分布于主街道或河流两侧。
房子一般不大,里面的房间也不宽,不过窗户非常明亮,住在里面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侗寨是24小时全天候开放的,如果想体验一下当地的民俗风情,最好在传统民居改造的客栈里面住一两个晚上,晚上出去逛还可以欣赏到璀璨的侗寨灯光。
街道两侧都是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有酸汤鱼、酸汤牛肉火锅、糟辣鱼、手工粉、脆皮香猪、糯米包香猪肉、竹筒饭等,单听名字都让人食欲大增,吃起来更是相当美味。如果要全部体验,住一两天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寨子共分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团,也就是五个片区,如果把整个侗寨当做一个乡镇的话,那这五个团就相当于这个乡镇的五个村寨,每个团都有自己的鼓楼和花桥。
肇兴侗寨的大门、花桥和鼓楼是当地最有特色的建筑,全是木质结构,飞阁重檐、雕梁画栋,精致古朴、气势雄伟,外来旅客多惊叹于其复杂的工艺。
由于这些建筑上面都有覆顶,行人可以在这些建筑下避雨遮阳,闲时可聊天嬉戏,累了可坐下休息,极富人文关怀的精神。
各大鼓楼中间有一个火塘,里面可以烧柴火、木炭,四周放着巨大的长条形木凳,天气冷的时候,附近的居民就会在火塘中烧起火来,大家围坐在长凳上聊天、聚会。
柴火和木炭燃烧出来的青烟从鼓楼升起,在密密麻麻的青色屋顶上空飘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每逢节假日或迎接贵宾时,本地的侗族居民都会组织大型的歌舞表演活动,其“侗族大歌”为多人分声部无伴奏大合唱,当数十人合唱时,可以将高音部、低音部、混声、和声、轮唱、花腔等等唱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蜡染也是当地有名的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成品多为白色印花的靛蓝色棉麻布,风雨桥附近有一个侗族文化展示中心,里面有一个日常运转的蜡染工坊,游客可以参观完整的蜡染生产过程。
主街附近的商铺中有蜡染制作的服装及其他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商铺的店家大多热情亲切,会耐心地给游客介绍里面的商品。
肇兴侗寨的民俗和生活方式保存较好,尽管游客众多,当地居民仍然重复着平常的生活,日常聊天、晒太阳、买菜、卖东西,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跟其他古镇比起来,似乎商业气息并不浓厚。
清明前后,气清景明,东风寒食,万物皆显。翠色包围中的肇兴侗寨,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世外桃源,如果想短暂地逃离大城市的喧嚣,这里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摄影/文案:牧千城
场景推介:贵州肇兴侗寨
(嗨!我是摄影师牧千城,致力于传承东方美学,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如果您喜欢我的作品,欢迎关注支持我,顺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