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择友如择玉,胜己方为途

祖父的旧书桌上,总摆着一方缺了角的端砚,砚台旁压着张泛黄的字条,上面是祖父遒劲的笔迹:“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儿时我总踮着脚看那字条,不懂为何交朋友要挑比自己强的,直到跟着祖父经历了几件事,才慢慢品出这句话里的深意。

祖父年轻时在镇上的竹编坊当学徒,坊里有个叫老周的师傅,竹编手艺全镇闻名。老周手指粗短,却能把细如发丝的竹篾摆弄出花来,编出的孔雀屏上,每根羽毛都带着渐变的光泽,连孔雀眼睛里的神韵都能勾勒出来。祖父刚进坊时,只会编些简单的竹篮,看着老周的活计,心里又羡慕又自卑,总觉得自己这辈子都赶不上。

有天收工后,祖父看见老周还在作坊里忙活,便凑过去帮忙。老周没抬头,只指着桌上的竹篾说:“编个蝈蝈笼吧,要能让蝈蝈看见外面,又逃不出去。”祖父试着编了一个,笼眼要么太大,要么太小,老周看了,拿起竹刀,一边削竹篾一边说:“编竹活就像做人,得有分寸。竹篾要削得匀,力道要控得稳,急不得。”说着,老周手指翻飞,不过半个时辰,一个玲珑剔透的蝈蝈笼就成了——笼身是六边形的,每个笼眼大小一致,笼顶还编了个小小的葫芦形提手,蝈蝈放进去,既能透过笼眼看风景,又别想钻出来。

从那以后,祖父总跟着老周学手艺。老周不仅教他编竹的技巧,还教他观察生活:编鱼篓要考虑鱼儿的大小,编菜篮要想着主妇提拿的方便,连竹篾的颜色搭配,都要顺着竹子的天然纹理来。在老周的指点下,祖父的手艺进步飞快,不到两年,就能编出带花纹的竹席,后来还自己琢磨出了“竹丝镶嵌”的技法,把竹丝劈成比棉线还细的丝,嵌在木胎上做出山水图案。祖父常说,要是没遇见老周,他这辈子可能就只当个普通的竹编匠,是老周这“胜己者”,把他从“只会编竹篮”的局限里拉了出来,让他看见了更高的手艺境界。

除了老周,祖父还有个朋友叫陈先生,是镇上小学的教书先生。陈先生学问深,不仅通古文,还懂算术和外语,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线装书和外文典籍。那时祖父做完竹活,总爱去陈先生家串门,每次去,都能听见陈先生在给学生讲《论语》,或是在灯下翻译外文册子。

有次祖父编了个竹制的书箱,想送给陈先生装书。陈先生接过书箱,摸着光滑的竹面说:“这箱子编得好,结实又轻便。不过我给你提个建议,要是在箱底加两道横篾,再垫上一层细棉纸,书放进去就不会晃,也不会被竹篾磨坏。”说着,陈先生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资治通鉴》,翻开给祖父看:“你看这书里的注疏,都是前人对原文的补充和思考,交朋友也一样,别人的建议,就是帮你完善自己的‘注疏’。”

从那以后,祖父不仅跟陈先生学读书,还跟着他学写字。陈先生教他握笔的姿势,教他“横平竖直”里的规矩,还教他读《史记》里的人物传记。祖父原本没读过多少书,跟着陈先生久了,不仅能看懂古文,还能写几句通顺的诗。后来镇上修族谱,族长还特意请祖父帮忙抄写族谱,说他的字“有筋骨,有文气”。祖父总说,陈先生就像一盏灯,照亮了他没走过的路,让他知道,除了竹编,生活里还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反观祖父年轻时的另一个朋友,叫阿福,和祖父同岁,也是个竹编匠。阿福手艺和祖父最初差不多,编出来的东西能凑合用,却没什么新意。每次祖父想跟他探讨怎么改进手艺,阿福总说:“差不多就行了,咱们这手艺,能换口饭吃就够了,费那劲干啥?”有次祖父想试着编个新样式的竹筐,阿福还笑他:“别瞎折腾了,编出来也没人买,不如跟我去打麻将。”后来祖父的手艺越来越好,名气也大了,阿福却还是老样子,编着几十年不变的竹篮,生意越来越差,最后只能把竹编坊关了,去镇上的杂货店当伙计。

有次我问祖父:“阿福人不坏,为啥您说‘似我不如无’呢?”祖父摸着桌上的端砚,叹了口气说:“不是说阿福不好,是跟他在一起,两个人都不会进步。就像两棵长在一起的树,要是都长得一样高,谁也挡不住谁的阳光,也谁都得不到更多的养分;可要是有一棵树长得高些,矮的那棵为了争阳光,就会努力往上长,最后两棵树都能长得更壮。交朋友也是这样,跟比自己强的人在一起,你会想着追上他,不知不觉就进步了;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容易满足,慢慢就懈怠了。”

后来我上了大学,也试着按照祖父的话去交朋友。我认识了一个叫小林的同学,她不仅学习好,还会弹钢琴、写散文,每次跟她聊天,都能听到很多新鲜的想法。有次我写的作文被老师批评“内容空洞”,小林看了我的作文,说:“你可以多观察生活,比如去食堂吃饭时,看看打饭阿姨的表情,去图书馆时,留意身边人的小动作,这些细节写进作文里,就会生动很多。”我照着她的建议做,果然,下次的作文被老师当成了范文。还有一次,我想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却总不敢上台,小林拉着我去操场练习,帮我纠正语气和手势,还告诉我:“别害怕出错,你要相信,每多练一次,就比上次的自己好一点。”最后,我不仅敢上台演讲,还拿了比赛的三等奖。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想起祖父的那句话,越发觉得有道理。“结交须胜己”,不是说要攀附权贵、嫌弃不如自己的人,而是要主动靠近那些比自己更努力、更有见识的人。他们就像一面镜子,能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又像一把梯子,能帮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那些“似我”的朋友,不是不能交,只是不能把他们当成唯一的圈子,否则就容易困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忘了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去探索。

祖父的那方端砚,如今传到了我手里,字条也被我装裱起来,挂在书房的墙上。每次看到这句话,我就想起老周编竹时的专注,想起陈先生读书时的认真,想起小林鼓励我时的眼神。正是这些“胜己者”,陪着我一步步成长,让我从那个踮脚看字条的小孩,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

原来“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从来不是一句苛刻的要求,而是一种清醒的选择——选择和优秀的人同行,不是为了攀比,而是为了让自己也成为更好的人,让彼此的人生,都能在相互激励中,绽放出更亮的光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