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阅读的第一本书。
之前读过《羊道》、《冬牧场》,李娟向世人描述了世界上最后一支游牧部落,新疆的哈萨克人,当下的生存、生活状态。繁重的劳动、放牧的经验、豁达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得以窥见真实的哈萨克族的民族性。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时,我猜测大概就像描写哈萨克人那样,这次不过换成了鄂温克族而已。但一开头就感觉区别很大。
这本书描述的不是当下的生活,而是一部“回忆录”,百年史。《羊道》是散文,贵在真实;《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小说,贵在厚重。
在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叙述中我们见证了鄂温克族四代人的百年变迁之路。他们靠驯养驯鹿,以及打猎为生,日常生活简单而充实。相比哈萨克人贫瘠的草场、单调乏味的牧羊生活,森林里物产丰富,却也危险重重。黑熊、野猪、河流、山崖、雪灾甚至森林随时都可能取人性命。
然而最初的阅读体验并不美好,陌生的物件、陌生的名字组合、陌生的生活方式让我不得不经常回过头去查找一番,这个“人”是谁,和谁有什么关系。甚至直到全书阅读完毕,我也只记得几个人名,林克、妮浩、伊万、玛利亚、伊芙琳、金得、安草儿、西班,主人公的名字都忘记了。能记下“这么多”名字主要归功于笔记。
但是笔记做得很粗糙,只是简单勾勒了人物、事件发展脉络,其他的没有记,所以涉及到鄂温克生活的独有事物几乎全部忘记了,比如他们的部落怎么称呼,住的房子叫什么名字。这也暴露出读书笔记不及格,需要改进。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萨满和生死的描写越来越感兴趣。
作者对萨满的描写让我想起了《百年孤独》中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这种描写既可以强化神秘感,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便于自由、奔放、夸张的书写。萨满教是鄂温克人的精神寄托,命运、生死、灾祸、悲喜无不和萨满息息相关。我时常想有信仰、有寄托的心灵是幸福的,可是我没有。这也许是我喜欢读书的内外动力之一吧,希望在某一本书中,或者某一段话中找到心灵的依靠。
生死。故事中,少有寿终正寝的鄂温克人,很多人死于非命。林克被闪电劈死,伊万被黑熊踩碎了脑袋,列娜冻死在雪地里,拉吉达同样冻死在雪天,金得上吊自杀,维克特酗酒而亡,马伊堪跳崖自杀,妮浩的几个孩子以命换命等等。不知道是现实如此,还是故事夸张的需要。作者对于死亡的描写,让我感觉鄂温克人的命运过于坎坷。
不过想想几千年中华民族的苦难,鄂温克人的命运不过是一个缩影罢了。西汉时人口顶峰达五六千万人,而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人口锐减到七百多万人;唐朝时人口顶峰达七八千万人,安史之乱几年时间即减少3000万人。“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短短十个字,埋藏着多少苦难血泪。三年来受疫情影响,很多人的生活变得艰难,也有一些人因此去世。可是和乱世相比,疫情算得了什么呢。
最终,鄂温克人也好,哈萨克人也好,都不可避免地被现代文明所侵蚀,“静静”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