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歌手》热播,最开始看是因为喜欢张韶涵,没想到却被华晨宇实力圈粉了。不仅仅是欣赏他的音乐才华,更惊叹他的勇敢和坦诚。
我仿佛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他自己。
之前以为他是那种蜜罐里长大、没受过什么挫折的小孩,毕竟据说他是富二代嘛。但也许我错了。他翻唱的那首《平凡之路》中,这样唱到: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绝望着、渴望着、哭着笑着……
这会他的经历吗?易碎的、骄傲着,那也曾是他的模样吗?沸腾着的、不安着的;徘徊着的、在路上的,他不知道要去哪吗?他竟是这样的华晨宇?
我感到共鸣,不知道为什么对他所表达的绝望挣扎的部分,竟那么有感觉, 这感觉似曾相识,但又那么陌生……我想,我是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我自己吧?那些绝望挣扎,也许是我曾经有过,但又遗忘了的。这让我继续好奇,为什么我不能从经验中学习、而有些人却能在伤痛后涅槃重生?
也许我找到了一个关键区别:对于痛苦的态度。华晨宇敢于在一档收视率如此之高的节目中,向所有人剖开伤口检视自己、承认自己曾经的痛苦经验,这个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我想他必定是忍着痛将痛苦接纳了下来,作为标记融入到了自己的历史长河中,那些痛苦经过反思、整理、学习才化作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我面对痛苦又是怎样做的呢?
当痛苦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痛到感觉自己被淹没、被摧毁……被毁灭的恐惧激发我用转移注意力来使自己继续存活。不断做事的忙碌掩盖和暂时弱化了这部分痛苦。又或者还可以将痛苦直接否认分裂出去,在未来描绘一个美好的希望。不管鸡汤、鸡血,喝上、打满,这个时候都是能保命的。
经过了一系列的努力,自己终于好多了,时间是一副良药。 伤口结痂了,伤看不到了,这部分痛的回忆,被自动启动的自我保护模式刻意遗忘了。慢慢的,麻木代替了伤痛。但遗忘和隔离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学习的机会。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那些打不死你的,必定让你更强大”,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是用掩盖的、分裂的、逃避的方式,那不会变强大,而是变的麻木,空虚,不完整,这种缺失的感觉,会让自己困惑现在哪里,又要到哪里去。
也许华晨宇的《平凡之路》在讲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美好甜蜜的小孩,后来这个小孩经历了好多的挫折和磨难,他也很绝望,很难过,很冲突,再后来他找到了答案;现在长大了的这位英俊少年在舞台上绽放;未来他的音乐之路会更宽广。
平凡之路就这样清晰的描绘出一种连接曾经、现在、未来的连续感,这是个体生命的历史,那些痛苦是用来被标记的事件,时间和事件构成了完整生命的连续谱。
但其实每个人是不同的,在面对重大挫折的时候,如何面对还是要因人而异,为了避免痛死,迂回策略有时很有必要,先打点麻药,待有力量之后再回头面对。但如果好了伤疤忘了疼,就永远不会成长,反思和整理确实是进步的前提条件,是为吃一堑长一智吧。那些逃避掉的、被掩盖的终究是未完成的,未完成的事件不去对面,终变心结,去好好和那些未完成好好告别吧、去爱曾经那个受伤的小孩吧,去把曾经丢掉的自己都认回来吧。
完整的心灵是一块整合的拼图,当拼图丢掉了一些自己难以接纳的部分比如痛苦、羞耻、恐惧...... 也就无法看到它背后的意义和失去成长的契机。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谁都希望能一帆风顺,如若不然起码遇到风暴能有勇气面对,也有智慧化挫折为动力、在痛苦中升华。而整合和爱自己也是每个人都希望的,幸福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但为什么很多人就是会有在同一个坑里重复跌倒,不断的重复不幸福的体验呢?
这就涉及到了无意识,它在意识之外自动运作。可能的起源是从孩童时期就从原生家庭的主体间体验中提炼出来了情感性信念,和特定的组织原则(关系规则)(0range,Atwood,and Stolorow,1997),比如抑郁是要隔离起来不可以表达的;我总是多余的;如果对他人太好,就会导致过度依赖,被缠上……等等。
要转化这些具有限制性的无意识信念,除了在心理治疗的双向主体间场中活化、被诠释、以矫正性体验来修正外。还可以增强心智化和觉察的能力。心智化是反思的能力,正念是觉察的能力。觉察能带来心智化所需的专注。
那么觉察的对象是什么?万事万物都可以练习。从觉察身体感受、情绪、念头,到一棵树、一缕阳光、一个苹果……
觉察的关键点在于要意识到觉察的主体,也就是谁在觉察, 谁在思考,谁在烦恼着……
觉察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无评判,只是经历,就如同流水冲击过石头,石头没有被水流带走。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追求无评判是一种新的评判,带着苛责,总是抱怨自己练习的不好,觉察和练习也有可能变成枷锁。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当苛责出现,留意它,觉察它,允许它……当一切变化出现,只需要观察。
那么任何人都可以练习吗?练习正念(觉察)需要基本的安静和稳定,在这个地基上才可以盖高楼,如果地基不稳,需要再寻找原因和先修地基。过度的焦虑和浮躁,如果没有特定外部因素,是泛化的,那么可以考虑是自体缺陷,这个是需要在心理治疗中先培育自体感的。
觉察是一种修行,成长是一生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