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是从图书馆借出来的,发现自从在图书馆里借书后就发现有很多好处,比如买书的钱省下来了,像是从网上买的话最便宜的也要十几块钱,或者有的人从书店买,那就更贵了啊;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出处是在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中“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用我们现在最通俗的话就是,书不是借的就不想读,很简单的心理,如果我们自己买的书,老是放在家里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因为没有时间上的压力,所以就不想读了,反之,借来的书就不一样了,限定时间要还的,所以要赶紧看完。
在每个城市,不管城市大的或者城市小的,都会有图书馆。我们这边图书馆的规则是一个月可以借3本书,最长可以续借到45天,也就是说45天后必须要还,如果不还就会有不良记录,然后3个月内不能借书,我的课外书和英语学习的工具书都是从图书馆借的,反而我自己买的书看的没有借的快,看,这就验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
本书的前一半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很平淡无奇,坚持看下去,你会发现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开始只是哈罗德收到20年前的老朋友奎妮的一封信,说奎妮得了癌症也许不久就会离开人世,哈罗德就给她回了一封信,哈罗德带着这封信出门了,可是他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始终没有把信寄出去,他或许觉得一封信的分量不够,但他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直到遇到一个加油站女孩这个女孩说到:“你一定要有信仰。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不能光吃药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也许这些话导致他决定徒步去贝里克郡。在他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不和妻子商量。一个六十岁的老头,说走路到另外一个城市,刚开始看的时候连我自己都不相信。是啊,有时候信仰是我们需要的,在我们对某件事找不到坚持的目标,这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信仰。
哈罗德就这样一步又一步,继续走下去。因为他觉得只要通过双脚走到贝里克郡去,奎妮的病就好了。当他接受了这种缓慢的前进,反而开始惊讶自己走了多远。视野尽头只是淡如水的一抹蓝,有屋子,有树,但有时天和地的边缘渐渐消融,仿佛相互渗入了对方,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好吧,其实我看着也挺惊讶的。这样的年龄,这样的身体,还有这样的性格,从书中可以看出哈罗德性格上的缺点,比如不自信,内向啊,所以这样的人坚持下来一件事后,也许他以后的视野也会打开。
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的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就显得平淡无奇。哈罗德这样坚持的走着,好像等了一辈子就是为了离开椅子,像现在一样,走在路上。是啊,如果你永远不迈出第一步,就不会知道过程中的乐趣。
有一句话是说:“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那么全世界都会来帮你”让我们自己仔细想想,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我真心想做,首先说明我有强烈的意愿,再加上自身能力不俗,在这件事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人愿意帮忙。
就像书中的主人翁哈罗德一样,他就有很强烈的意愿想通过双脚走到贝克里郡去,他在走路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重重,在这一路上同样也遇到愿意无偿帮助他的,给他加油鼓劲的,有陌生的人给他提供水,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的;也有陌生人免费提供住宿的,还帮助他处理脚部受伤问题,在接受的过程中,他也学到了新东西,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所以只要你对要做的一件事意愿强烈,在过程中总会有人愿意帮你的。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始终会提到他的儿子戴维,我会带着下面几点疑问直到看完整本书。我会想他儿子怎么了?他为什么对20年前的老友有这么深的感情?他为什么不沾酒?他们夫妻关系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分开睡?带着书中的这些疑问直到最后,你才会豁然开朗的发现,哈罗德坚持走完这段路不光是为了奎妮的病,也是为了自己的救赎。
书中更多的内容我就不在这里剧透了,如果大家手边有这本书而没看完的或者一直还没开始看的,希望能继续看下去,你会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写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指出,如果你也看过,有过共鸣,动动手指点个赞和关注呗。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