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这本书《我去养老院了》道尽了:父母与子女的悲欢离合

父母最大的伤感,莫过于看着家里的孩子的生活迹象一点点消失,台盆架子上不再摆着他的牙刷,阳台上不再晾晒他的衣服。

那个拽紧你衣袖,在幼儿园门口哭鼻子的孩子,不再呼喊爸爸妈妈。那个放学后考砸了阴郁的小脸,不再需要你的拥抱。

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离开了巢穴,他们都有了新家。

蓦然回首,你开始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吵吵闹闹的日子,也是一种甜蜜。

不像现在,孩子们不再需要你的陪伴,留给你的,只有渐行渐远的背影。

终有一天,繁华易逝,容颜易老。

子女如何对待老去的父母呢?

今天这本书《我去养老院了》,我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为自己,也为每个中年人,找到了答案。

文章比较长,请耐心看到结尾。能帮你解决不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各种疑惑。

01

故事背景

故事的女主角是75岁的老奶奶,陶依嘉。丈夫早逝,留下三个孩子。她一个人辛辛苦苦带大三个孩子,舍弃了再婚的幸福。

大儿子是国企副总,小儿子是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女儿是私人公司老板。

她在小儿子家住了三年之后,儿媳妇找理由帮她赶出来了。另外两个子女也不收留,陶依嘉被迫送到养老院。

02

年轻人要不要生孩子?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网上各个平台上,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经久不息。年年下滑的生育率,年轻人已经用数据给出了答案。

这本书就仿佛开启了时光机,把视角拨到了未来。

陶依嘉的同屋室友,宋阿萍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她有一个儿子等于没有,出国几十年了,音信全无。

像她这样的老人,住进养老院,就是护工的出气筒。不管她遭遇到了什么委屈与虐待,没有人替她伸冤,再难过也得憋着。

有的人说,不生孩子,年轻时攒够了钱,等动弹不得的时候,选择一个高端的养老院。

多攒一些钱,绝对有必要。可是,高端养老院,也有各种定制的方案,专门等着收割你。让你的财富,回到社会重新分配。

就像书中所说:

孩子存在就是一种威慑。

养老院,半封闭环境,几乎与外界隔离,老人孤立无援。有时候,孩子不孝顺,只要他存在,养老院的护理人员,还有同住的老人,都不敢太过分。

与其守着一堆钱,不如有一个子女,替自己出头。毕竟,血浓于水,再不孝顺的孩子,在关键时刻,也能派上用场。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

当初照顾陶依嘉的社长--杨智慧,过去开大会坐在主席台上,面对三四百个员工,一口气讲3个小时不停歇,口才真是好。年轻时,是何等风光!

而今却得了老年痴呆,半疯半傻,谁都不认识了。

人生不堪回首……

03

子女如何与父母相处,才不会矛盾重重?

现在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父母被迫来到陌生的城市里,帮助子女抚育下一代。

可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子女与父母的作息规律,消费情况,教育下一代的观念等等,都难以调和一致。

这样就造成了,子女与父母,相处并不容易。但凡有矛盾,双方都逃不了。

作为子女,不能既要又要。你享受到父母帮忙料理家务的便利时,你就得容忍老年人的一些旧毛病。

而父母呢,尽量不要给孩子添麻烦。自己的家自己做主。子女的家,让子女做主,把自己放在一个亲戚的角色

可以关心,但不要干预。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总把子女看成没有长大的孩子,总喜欢用自己的那一套来要求子女,甚至要求下下一代。

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最好。这样彼此都有一种松弛感,距离产生美。

对子女也不要奢望太高,他对你好是你的福气。对你不好,你已经享受到父母的快乐,任务完成了。既然改变不了,就坦然接受。

04

孩子会不会送父母去养老院,孩子孝不孝顺,取决于父母还有多少钱

这个观点说起来很扎心。

陶依嘉辛苦拉扯大,三个子女。最失败的做法是,以为小儿子靠得住,把名下唯一一套房子过户给小儿子。

房子都分给孩子了,剩余的养老钱也不多了。孙子也帮忙带大了。

儿女是如何回报的呢?

该享受到的福利,小儿子一家都拿到了。既然没有剩余价值了,扯着理由赶走老人。

这个结局虽说是意料之外,但是也不违背人性。

如果当初房子还在手中,子女多少会有一些顾忌。草率赶走你,房产还能分得到吗?

书中另外一个例子,就是陶依嘉隔壁床的老人--关美娟。

她有一套价值1200万的房子,还有一笔数额不小的存款。儿子和女儿每次去养老院探望,都是有极强的目的,为了分到更多的钱。

儿女不惜在养老院争来吵去,也都是为了钱。甚至明说了,只要老母亲手上还有钱,子女一定会殷勤来探望。看望一次就给500块。 

试想,如果老人没有金钱的捍卫,当她在养老院里不顺心了,委屈没地儿说的时候,子女还会搭理她吗?

05

一娘可以养十子,十子难养一娘

孩子们年幼的时候,丈夫早逝。陶依嘉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去卖血养家,给儿女置办新装。

孩子们成家之后,陶依嘉在三个子女家中轮流住,每家待4个月。从50岁到70岁,她一直在忙着带孙子和外孙女,帮他们洗衣做饭忙碌家务。

陶依嘉外公去世的时候,留下20万遗产。她给大儿子和女儿每个人8万,当年8万块,都可以买一套房了。

可是等她老了,子女能拿出她当初付出的十分之一来对待她吗?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大儿子说自己要带孙辈,接老母亲过来住不方便。女儿呢,直接否决,说自己天天忙,不着家。最孝顺的是小儿子,心有余而力不足,架不住媳妇明里暗地里各种牢骚。

即便她还有养老金来养活自己,身体也还很健康。当她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一样被子女扫地出门。

子女的钱是子女的,父母的钱也是子女的。

父母的家是子女的,而子女的家却不是父母的

即便这么好的条件,陶依嘉奉献再多。老了,一样得去养老院,真是一种悲哀。

做孩子的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从他们出生,成年到成家立业,父母的付出不计其数,这种付出包括情感,物质。

作为儿女,没有良心,人还是人吗?

05

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如何呢?

一个字,钱解决了99%的问题

在这个半封闭的社会中,老人进了养老院,享受到的服务好坏,跟金钱有莫大的关系。

如果想条件好一点的 ,可以选择单间,不用跟别人共享卫生间,有更多的私密空间。因为被照顾的人数少一些,得到的服务当然要更好一些。

如果条件一般的,三个人一间,六个人一间的也有。你想要什么档次的服务,就得支付对应的价位。

2.我们按照,服务优先等级,从高往低排序。

有多个子女且定期探望的老人,有子女但不经常探望的老人,无子女但有亲戚经常探望的老人,无子女也无亲戚的孤寡老人。

如果一个老人无依无靠,参照书中的老人宋阿萍。就是排在最后面,经常被护工黄红梅欺负。

这些护工,大多是从农村来城里打工。一个人护理6个老人,整天和屎尿打交道。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给老人翻身。

这样的劳动强度,工资又低,被人看不起,脾气都好不到哪里去了。那么孤寡老人,就很容易成了出气的靶子。

你可以嘲笑,她们地位低下。但是县官不如“现“管。

在她的一亩三分地上,她能决定夏天谁先洗澡;谁屁股底下的尿不湿是马上换,还是晾一边先;谁碗里的鱼刺,要不要仔细挑出来,再去喂饭。

如果有子女定期来探望,节假日给个红包,提一箱水果给护工,父母自然会被伺候得更好。

正是应验了那句话:

30年前,你过得好不好,取决于父母。

30年后,父母过得好不好,取决于你。

3.年轻人要攒钱,给自己的晚年预留一份体面。能让自己体面地老去,就得需要金钱换回尊严。

否则只能低声下气,就像拿色子算命,你能遇料到,照顾你的护工是耐心体贴的,还是粗暴无情的?

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不要一股脑全部留给子女了。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这样年老的时候,才不至于太过被动。

06

手心手背都是肉,一碗水端平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的问题:

为什么子女一旦成家之后,兄弟姐妹之间,走着走着就散了?甚至反目成仇,连陌生人都不如?

这里面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父母自己。虽然说十指连心,手心手背都是肉。

可是有多少的父母,只疼儿子,一个劲收缴女儿的孝心钱,用来补贴儿子孙子?又有多少子女的不和,是因为父母偏心,尤其偏爱最小的孩子。

陶依嘉最疼爱的是小儿子,小儿子也是最孝顺父母的。

另外两个子女之所以不孝顺,可以明目张胆地说,既然养老的钱都留给小儿子了,养老就应该由小儿子来承担。

她讨厌去养老院,又不得不去养老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待子女,一碗水没有端平。

如果当初卖房子的钱,都是平均分配给三个子女。此刻,子女们还能找到借口,去推脱赡养父母的责任吗?

就是因为子女们,没有被公平地对待。她的两个孩子,最后为了钱财,居然要去法院起诉她。

孩子之间伤了和气,她自己想不开,甚至一度打算跳楼死了,一了百了。

07

关键是,自己不能放弃自己

不要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抛弃父母,也有一部分苦衷。

当子女认为父母没有用的时候,他们就会慢慢疏远父母;

另外一方面,子女的确忙于生活,忙于工作,往往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想到父母,不懂得父母的珍贵与付出。

只有等他们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处于同一位置之后,才能体会到父母当初的不易。

可是很多老人还不到60岁,就以为自己老了,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做了,能学的东西也不学了。就等着子女来付出了。

父母不能早早地认命了,觉得学习新的东西太难了,什么也学不会,什么也不去学。那样只能等着被时代所抛弃,被社会抛弃,被子女抛弃。

子女毕竟也有自己的小家庭要照顾,不能时时刻刻守护在父母旁边。能不麻烦他们,尽量不要去麻烦吧。毕竟谁都不容易。

所以,老年阶段要想过得顺心,父母也应该积极应对困难,多学习新知识。

在自己还能动弹的时候,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这样衰老的速度才会变慢。

08

哪怕人生重来,子女的选择依然是,利益高过亲情

父母对待子女是全身心的付出,而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却是有所保留。

这本书里,陶依嘉第一次被烫伤的时候,作为子女的,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安慰。而是去起诉养老院,全然不顾母亲的感受。

最为讽刺的是,第二次得知母亲走丢的时候,唯有小儿子心急如麻。大儿子和女儿第一反应是,如何拿到更多证据,从养老院里拿到一笔钱。

当三个孩子看到母亲的遗书,又不知是认错尸体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忏悔与悔恨:

我们的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成人,而我们却以各种名义,以各种理由,和母亲渐行渐远。

我们三个子女都不能留下你,我们都对不起你!

然而,当母亲重新站在他们面前时。那一霎那的悔恨马上消失殆尽。即使人生重来,孩子们依然不收留她!

仿佛是一束光,把子女心中最为幽暗的地方,照得清清楚楚。再浓的亲情,敌不过利益的诱惑。

09

刻骨铭心的刺痛

儿女小时候围着父母转,父母有求必应,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

父母老了,就要围着儿女转,要看儿女的脸色,甚至要战战兢兢地和孩子说话,斟酌字眼。

唉!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希望等我老去的那一天,少一些后悔。

如果孩子学习好,将来远走高飞,正如电视剧《人世间》中的优秀儿女,我会为他们鼓掌。

如果孩子学习不争气,当父母的,也不要抱怨孩子的普普通通。没准那个最没出息的孩子,才能相伴后半生。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焦点都聚焦到学习,一件事情上,那样培育出来的孩子,太过单薄。

相反,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德育,教会孩子优秀的品质和素质。让他们小的时候耳濡目染,把这些做人的基本原则,刻到骨子里去。

不然,等一棵树苗成形了,再怎么努力,也扭转不过来。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被父母精心呵护照顾。而今,我们的父母在一天天老去。

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当我们不理解父母的时候,抽空翻一下这本书。可可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与君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