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从榆次二中教室两张不同时期的照片看变化》
40年前,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大幕正式拉开,推动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风清气爽,罕山耸翠;嘉树飘香,潇涂缦回,厚德载物,风鹏正起。1978年,榆次二中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榆次二中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洪流中发展,在砥砺前行四十年的东风中壮大,在跨越奋进四十年的赞歌中璀璨。
1998年,刚参加工作三年的历史教师弓建杰在龙王庙街四号榆次二中旧校的平房教室里上课,二十年前,教室里的教学设施还相当简陋,木质的门窗、木质的桌凳、毛玻璃黑板、比较先进的设备就是黑板右边的幻灯片投影仪,那时候,老师们上课全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没有任何的现代化手段可以使用。
2018年,已经是二中名师的弓建杰老师在新校的科技楼教室上课。二十年后,榆次二中的方方面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室的门窗采用塑钢材质,采光性能和密封性更好,学生的课桌是金属材质胶木桌面,更为结实耐用,木头板凳更换为金属材质的靠背椅,教室黑板统一更换为多媒体教学一体机黑板,一体机黑板的功能强大简便易用,音频、视频、PPT、网络直播、查阅各科资料,可以说无所不能,减轻了老师们板书的负担,又没有一点粉尘污染,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黑板右上方的白色盒子是升级改造的校园无线网服务器,实现了光缆无线网络全覆盖,无论在教室还是校园,都有速度流畅的无线网络提供服务,为信息化教学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2003年8月16日,喜迁新校,位于文苑街182号的新校占地200亩的校园,建有40000多平米的教学办公综合大楼一座,7000多平米的艺术会堂一座,7000多平米的师生餐厅一座,20000多平米的学生公寓五幢,具有国际标准的塑胶跑道人工草坪的运动场和网球场、篮球场等,还有许多配套工程,2014年,又建起约5000平米的科技楼。各种建筑庄严儒雅美轮美奂,设施先进布局合理,湖水清澈绿草萋萋,人文气息淳朴浓郁,与二中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的教学作风相得益彰。
改革开放40年来,榆次二中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取得了累累硕果。我校从1978年高考达大专以上录取线7人,到2018年高考应届生大文大理达二本B以上录取线572人;从全校千余名学生的普通中学,到今天的近五千名学生规模宏大的享誉三晋大地的现代化示范名校;从低矮简陋的平房教室,到气势恢弘功能齐全的综合教学大楼;从高低不平尘土飞扬的200米跑道的简易操场,到具有国际标准看台、400米塑胶跑道、人工草坪的多功能运动场;从全校六七十名教职工的小集体,到现在近400名教工的大团队,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手推墨滾印刷资料,到用笔记本电脑备课查阅资料制作PPT、用无尘的触摸屏多媒体一体机黑板教学。
改革开放,利国利民。从艰苦创业、谋求发展,到改革创新、铸造辉煌,如今榆次二中已经成为魏榆学子瞩目和向往的教育圣地。它凝结着二中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闪烁着无数人的智慧与光芒,在榆次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