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人类的心理机制具有从外部世界接收信息的功能。
人的心理机制会根据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沿着先天因素引导的路线向前发展。虽然我们无法用确切的专业术语来解释宇宙,描述这一发展趋势,但我们仍然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以自卑为参照物的既定方向。
确定了目标后,才有心理活动的产生。目标的建立需要以不断发展的能力和适度的活动自由为前提,自由活动所带来的满足感是必须具备、不容贬低的。
好比儿童首次完成从爬行到站立的转变,就预示着他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同时也开始感受到类似摔倒的挫折与困难等因素存在。在最初产生活动的愿望时,特别是在他迈出第一步学习走路时,他需要经历很多努力协调,克服心理的不适应,以及离开母亲怀里的舒适,这些困难可能会激励他继续努力,也可能摧毁他对未来的信心。
个体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觉器官发挥、决定着个体与外在世界间的必然关系。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对宇宙,对环境对他人的认识。色彩斑斓的世界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人们对眼睛也更愿意关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物。这是人们生活经验的主要信息来源。视觉对于接收环境信息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具有长久性,不像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感觉器官,只能感受短暂的刺激。
人生目标决定着我们所有的活动,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机制的选择、强度和活动,这些心理机制将构成世界观的意义和表现形式。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只能感受生活的特定层面、事件或只认识自身所处环境的原因。我们只看重符合自己愿望的东西。
了解了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也就理解他的所有行为。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他的目标服务的,包括所谓的“不得不”的时候,“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时候。
在世界展现出的所有画面中,即便对于同一景物,随便两个人的反应也不会完全相同,对看到的事物的描述也会相去甚远。这与他们的成长路途、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大多数人是视觉占优势,但也有些人听觉占优势,有些人占运动优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世界的认知。
这些认知不一定与现实世界完全一致,为了与个体的认知模式相符合,人们接收到的外界信息都会经过重新编码、加工。因此,产生的许许多多的归因,例如天赋不够,家境不好,时运不佳等等。在个体心理上,适应了个体需求的舒适,放弃了群体世界里的环境生长。
一个人的个性表现在他是如何去感知,以及对于接收到的信息是如何加工利用的。知觉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现象,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我们可以从中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深渊意义。
心理的发展以感知为基础,并与活动有着重要的关系。心理与活动之间存在着固有的联系,心理活动受生理活动的影响。人必须具有收集所处环境的各种刺激和整理刺激之间关系的能力,这不仅是心理发展的前提保证,更重要的是这些技能在人类防御和生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对于生活问题个体所做出的独特反应会在心理机制中留下印记,适应的必要性会影响记忆和评估的功能。没有记忆人类就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受到伤害。我们可以大胆地做出推测,所有的记忆都有一个隐藏在内心深处未被意识到的目的,人们的记忆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具有预警或鼓励作用的。绝不存在无意义的记忆,只有确实了解了推动记忆的目标,我们才可以对记忆进行评估。知道人记住了某些事而忘记了另一些的原因并不重要,我们之所以会记住,是因为这些事件对某个特定的心理功能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推动了某种潜在的心理活动。
同理,那些对于实现目的来说无关紧要的事件我们将会忘记。因此我们发现,记忆也受人类生存发展这一目的的控制,受其支配,进而指导着人的整体人格的发展。一段长时记忆,哪怕它是虚假的类似那些充满偏见的儿童时代的记忆,也可以超出意识的控制进而表现出一种态度、一种情调,甚至是一种哲学观点,只要可以达成目标就一定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