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外培训,身边的哥们连连哀叹自己剁手剁到肉疼。可见男同胞的购物欲望同样强烈,不要再找借口把双十一的盛况都推到女同胞名下了!
同样是这次培训时,一位老师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你以为跟微信推文抢流量的只有微博、头条等平台上的文章或者视频吗,淘宝、京东这些都是对手。你就那么一些闲暇时间刷手机,可能浏览朋友圈、阅读公众号,或者就点进淘宝看看,即便最终没买什么。
琳琅满目的商品图片,各种“必买清单”,现在还有“淘宝头条”……一直听到一个词叫“逛淘宝”,现在才留意“逛”这个字眼的含义。就像逛街、逛超市一样,需要承认:浏览商品本身可以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随着VR技术的发展,这种方式可能还要更汹涌地席卷我们的生活。
浏览商品的乐趣在哪?主要不是商品图片的美感,而是你可以拥有它的这种可能性。看起来它有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的潜力,即使从细小的侧面。而只要你选择,你即将拥有它。
想想这一点:虽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购物时心里其实近乎“不劳而获”的。在购买力承受范围内,损失的只是一个不易感知的数字(对于理财观念特别强的人来说不同),收获的却是对生活面貌再次刷新的美好幻想。
因为在商品交换的社会里“劳”和“获”是分开的。在日复一日上班时我们可能感到自己毫无收获,延迟满足的动力就来自工资卡里能够如期多出的数字。在加入购物车时,我们“知道”,但是基本“感觉”不到自己的付出。
这就是数字的魔力,能够让你做着毫无价值感的工作,购买不那么必要的东西。
回想自己迄今为止的人生,因为购买而快乐的记忆有哪些?或者不限于快乐了,与购买有关的记忆有哪些?
我小时候特别爱吃冰棍,一毛钱或者五分钱一根那种,吃完了一转眼又缠着爸妈再来一根。还有“大大卷”,我现在几乎忘了它是什么东西,但那时候觉得看上去就特别好吃。
初中的时候好像买过一辆新自行车,轮子小小的。后来还是骑回了一辆更老旧的轱辘很大的那种,更能享受风驰电掣的感觉。
家里第一次装电话,爸爸第一个配手机,从租房子转入新买的房子。那些时候应该都有一阵兴奋喜悦,那种兴奋喜悦的记忆不是来自当时自己的心情,而是一家人互相感染的氛围。
用座机打给许久未谋面的小学老师是记得的;琢磨手机按键上的字母排列是记得的;在房子的天台上的丝瓜架上开出的黄色花朵是记得的。
一件商品用很久的过时观念,似乎不利于扩大内需。不过那样的商品,确实承载了更多的记忆,从“商品”变成了“物品”。
当一件商品既没有实用上的迫切性,也不具备承载生活记忆的属性时,它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只能是比较。我说的并不限于与别人比较,还有与昨日之自己比较。
所以“You need cry, dear”(有你的快递儿)可能已成为日常生活里幸福感最高的事情之一。当一个人去取快递时,脸上掩饰不住满怀希望的笑意。
然而比较的希望是容易落空的。短暂的喜悦之后,你发现自己并没有变成更美丽、更高端、更幸福的自己。
归根结底,你现在所能轻松加进购物车的商品是与现在的你相匹配的,甚或低一个档次。双十一打折也改变不了什么。譬如,你没法把房子加进你的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