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至今,从事教学工作也有五年有余,也练就出了一招“识人”本领。我把这些年,教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从智力和习惯上分下类别,大致有以下四大类: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复印件,每个不同的孩子背后,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教育方式。)
第一类,脑瓜子灵活却爱偷懒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自恃聪明,不肯太多花时间在学习上。对待学习的态度,作业嘛完成就好,浅尝辄止,不愿意深入学习。针对这样的孩子,需要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他的兴趣点切入,帮他找到使他像爱上游戏一样爱上学习,从而达到转变其学习态度的目的。
第二类,脑瓜子慢半拍但仍愿意努力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认死理,不太懂变通。愿意学却不知如何才能高效去学,大部分自身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因此,要帮助这种类型的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改善其学习方法是首要,最关键还是引导他实践出一套更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第三类,脑瓜子转得慢又十分懒惰的。这种孩子往往是最难改变的。脑子转的慢,是先天条件,这个不是最大问题,我一直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缺点,都有他们各自的花期,作为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懒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其实这是学生的习惯问题,而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首要责任在于家庭,说明在家庭教育中,这个孩子的习惯培养是失败的。
有一些家长,一直没有搞清楚,在培养孩子习惯上,家庭和老师的作用谁是主要,谁是次要,更有甚者,认为老师是培养孩子习惯的主要责任人。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家长当甩手掌柜,把培养孩子的责任,直接推给老师,是对孩子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道理很简单,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不可能细致到去观察引导每一个孩子养成好习惯,而我们作为家长,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孩子,显然在观察引导孩子方面会做得更到位。因此,老师的作用,其实只是额外辅助强化和引导,关键还在于家庭方面努力。
一个学生,他本身习惯非常差,作为文化课老师,想要去完全引导纠正过来,其难度无异于登天。只能说是引导改善,因为,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孩子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习惯,也不是三两天形成的,而是在他整个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欠妥造成。哪一个老师,都不可能仅仅凭借一周几节课去改善,即使是所谓名校老师。这样的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改善学习习惯专门定制型课程。
当然,这样的孩子虽然习惯差,但是品行没大问题。如果不谈学习,他们的口才和情商,总会时不时给你来个惊喜。所以,虽然他们经常让老师头疼,老师却也讨厌不起来。
但,总归是学习习惯差一些孩子,需要督促和关注会更多一些,费的心力远比教那些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多得多,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希望家长们也能给老师们多一些支持和理解。
第四类,脑瓜子灵活,自律性极强,学霸型。这种孩子,一般就是家长口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类孩子,大部分比较早熟,思想上比较成熟,很早就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从内心深处找到了学习动力,有了足够的动力,才不至于走走停停,所以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行动力也非常强。这就是他们区别于第一类学生最鲜明的特征。他们不是最勤快的学生,但却是智力最好,学习方法和习惯最适合自己的学生,一般无需老师过多操心,甚至于可以无师自通,自学能力超强。这类学生进入社会后,对社会的贡献,极有可能是最大的,单对于父母家人的陪伴,很有可能是亏欠的(此话题后面再深入探讨)
以上四类学生,你家孩子属于哪一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