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闽山闽水,依旧热浪翻滚。8月6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恰如一场“头脑风暴”,为这片改革沃土再次校准航向。通读新闻通稿,扑面而来的不仅是“防汛”“巡视”“民生”等高频词,更是一张面向“十五五”的恢宏蓝图。福建如何在新阶段挑大梁、蹚新路?会议给出的答案,既高屋建瓴又落地生根,值得细细品味。
一、把“国之大者”转化为“省之要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把“经济大省挑大梁”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福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天然肩负探路使命。省委常委会第一时间学习、第一时间部署,体现的正是把“国之大者”转化为“省之要者”的政治自觉。
“自觉把福建未来发展放在党中央对福建的战略定位上、放在国家对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和谋划”——这句话点明了方法论:福建的坐标系不是省域,而是全国乃至全球。从“海丝”核心区到“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再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节点,福建的定位愈发清晰:既要当好内循环的“发动机”,也要做好外循环的“桥头堡”。
二、“十五五”规划:一次“问计于民”的全民合唱
规划编制年年有,此次却格外不同。会议强调“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并首次把网民意见建议摆到如此高度。这意味着“十五五”不再是文件里的章节,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未来。
福建拥有厚重的“侨”优势和活跃的民营经济。把民间智慧、海外声音、青年创意汇聚起来,规划便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上下互动”的契约。可以预见,未来的福建,将涌现更多“地瓜经济”藤蔓全球、“灯塔工厂”点亮海峡的产业图景。这既是治理理念的革新,也是发展动能的升级。
三、稳字当头:以政策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风高浪急,福建如何破浪前行?会议给出的关键词是“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四个“稳”字,层层递进,最终落脚于“稳人心”。
稳就业,就要把“零工驿站”开到每一个县域,把“直播带岗”做到每一场招聘会;稳企业,就要让“税惠红包”直达账上,让“纾困贷”精准滴灌;稳市场,就要用数字化手段打通“内贸+外贸”全链条,让“福品销全球”不再是一句口号;稳预期,就要让政策“风向标”更透明,让企业家敢投、敢闯、敢干。
“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与“灵活性预见性”看似矛盾,实则是动态平衡的艺术。福建正以改革的确定性,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四、风险防线: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会议用“拉网式、地毯式”来形容防汛排查,用“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来强调应急准备,语气之严厉、措辞之决绝,传递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决心。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过去一年,福建经历了多轮极端天气考验。“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背后,是数字孪生流域、智慧气象、北斗预警等硬核科技的加持,更是“五级书记抓防汛、万名干部上一线”的制度优势。面向未来,城市更新、债务化解、能源保供……每一项都是难啃的骨头,却也都蕴藏着“高质量”跃升的机遇。
五、巡视利剑:为改革清障,为发展护航
巡视不是“找茬”,而是“找差距、补漏洞、强免疫”。会议强调“一巡一分析”,把个案问题上升为制度治理,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体现了自我革命的胆识。
福建是红色圣地,也是改革热土。从“松绑放权”到“晋江经验”,每一次跨越都伴随刀刃向内的勇气。今天的巡视,正是对“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精神的又一次淬火。只有不断清除顽瘴痼疾,才能让创新创业的激情充分涌流。
六、青年与海:让“Z世代”成为和平与发展的使者
会议专门提到“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看似与经济发展无关,实则暗藏深意。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如何用好“青年”这一最大公约数,关乎两岸未来。
当福建青年“出海”交流,带去的不仅是茶文化、闽菜香,更是“以和为贵”的东方智慧。青年在TikTok上秀蟳埔女簪花围,在Twitch上直播提线木偶,在LinkedIn上讲“数字丝路”故事……这些看似轻盈的“软传播”,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硬支撑”。
结语: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写“春天的故事”续篇
从“十五五”规划到巡视整改,从防汛一线到青年交流,省委常委会会议勾勒的福建,是一个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速度又有韧性的福建。它不再满足于“单项冠军”,而要成为“全能选手”;不再陶醉于“速度奇迹”,而要追求“质量传奇”。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站在2025的门槛上,福建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用每一次改革探路、每一次开放破局、每一次创新突破,续写属于这片热土的新的“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