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妈说,平时对“存在即合理”的理解是错的,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存在是有原因的,就是佛家讲的因果,所以翻译成“存在即有原因”更准确。
我在想,理解的偏差就在于对“合理”一词的理解。
我百度了一下,黑格尔的用词是德语vernünftig,对应英语是reasonable,确实是原因的意思。可是我们平时说“合理”时,比如说“这件事情很合理”、“这不合理”、“太合理了”,这里的“合理”一词有“合法”、“正当”的含义,这和“存在即合理”的“合理”显然不是同一个意思。
之所以这样翻译,解释说“合理”是对“合乎理性”的简称。可是这里的“理性”一词也有歧义。这里的理性仍然是原因的意思。可是我们平时说“理性”时,是“感性”的对应,是说一个人有理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情绪化等等意思。
所以说,你在谈论一件事的时候,应该先搞清楚你表达的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虽然用的是同一个词,但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孔子曾经在鲁国做大司寇。孔子发现国内的贵族城墙规格超过了标准,不合乎礼制,威胁到了君主的权威,于是下令拆除城墙,称为“隳三都”事件。这件事惹恼了贵族,他们认为孔子在破坏规则,于是合力罢黜了孔子,孔子的主张无法在鲁国实行,开始了周游列国。在这件事里面,孔子虽然得到了大司寇这个官名,但是孔子想象中的大司寇和实际的大司寇不是一回事,所以孔子特别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强调“必也正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