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留下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俗语。对于她的表现,评价最经典的莫过于林黛玉说她是“母蝗虫”。林黛玉的这一说法非常形象,但也为她招来了非议。
[1]
林黛玉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母亲是素有才情的贾家小姐。刘姥姥在参观她的潇湘馆时,看见满屋子的书和窗前的书桌,忍不住地赞叹她的房间像公子哥的上等书房。
无论从出身看,还是从平时的爱好看,都能看出林黛玉的文化修养极高。所以,她不应该是一个拿穷人家开心的女孩。那么她为何要当众说刘姥姥像是“母蝗虫”呢?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众人有这样一段对话。林黛玉笑道:“都是老太太昨儿一句话,又叫他画什么园子图儿,惹得他乐得告假了。”贾探春笑道:“也别要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她的一句话。她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她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
林黛玉的这句话说的比较形象,薛宝钗后来笑着解释说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她想的倒也快。”
薛宝钗的话实际上说明,林黛玉这个打比方的说法其实是一种高级幽默,并没有任何的恶意。因为她说完之后,大家都笑起来,甚至一直沉默寡言,很少有欢笑的李纨也没有例外。
另外,《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回目的下半联是“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这说明曹雪芹如也是认同把刘姥姥比喻成“母蝗虫”的。
[2]
当然林黛玉的这种比喻也难免让人怀疑,她对刘姥姥这种穷苦人家起的“母蝗虫”绰号是一种歧视。
林黛玉出生的林家是列侯之家,进了贾府之后,过的又是锦衣玉食的生活。
刘姥姥是穷苦人家出身,因为生活困顿进荣国府打秋风,板儿跟着她一大早起身,直到中午时还没吃到饭,看到王熙凤儿吃过的中饭,饭菜只是动了一下,便嚷着要肉吃。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了贾家奢靡生活的真实状态。
所以,在富贵人家里长大的林黛玉,根本体会不到贫穷百姓的生活之难。
林黛玉本人自身体弱多病,从会吃饭的时候不要吃药,饮食往往比较清淡,食欲不高,食量不大。她生活中所能接触的贾宝玉、薛宝钗和贾探春等人物,甚至贾府里的丫环们,吃饭喝汤吃点心,食量没有一个是很大的。
刘姥姥作为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庄稼人,偶有机会坐在贾府的宴席上,看到了满桌子山珍海味,自然食欲大动,所以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喝了不少酒,以至于最终拉肚子。
一方面是林黛玉没有见识过刘姥姥这种人,另一方面是刘姥姥很少遇到好吃好喝的机会,所以林黛玉看到刘姥姥大吃大喝,当时就悄悄地对宝玉说,“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由此可知,林黛玉先是把刘姥姥比作了牛。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刘姥姥走后,大家商量画画时,林黛玉说:“快画吧,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携蝗大嚼图》”。这不仅把刘姥姥比作的了蝗虫,还把她的吃法形象地说了出来。
客观来说,林黛玉两次说刘姥姥是“母蝗虫”,确实是一种歧视,但是这种歧视并不是她特有的,而是两个不同阶级本质存在着的观念差别,是一种不可回避也无法化解的阶级矛盾。
事实上,在封建社会里,这种带有阶级属性的岐视,是所有富人对所有穷人固有的,林黛玉也不能例外。
[3]
不过,读书不能仅从一个角度思考,从林黛玉本身的处境看,我们还可以看出另一番味道来。
林黛玉六岁左右母亲去世,贾母派人把她接进了贾府。因为年纪还小,贾母对她格外偏爱;也因为林如海身在巡盐御史的官位上,所以林黛玉在贾府里生活的鱼如得水,相对来说比较开心和惬意。但是母亲病亡,父亲病故之后,她第二次再回贾家后,就成了一个孤儿,寄居在贾府门下,吃穿用度全要靠贾府供给。
生活上的困境可以让她忍受,但情感上的不确定性让她日夜担忧。尤其是王夫人和贾元春一力主张的金玉良缘,更让她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无限的渺茫,加之本身的病情日益加重,她的生活就有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受。但是活着就要努力适应环境,所以她有时也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
怡红院的小丫环佳蕙给林黛玉送茶叶,正碰上她给丫环们分压岁钱,便抓了一大把给佳蕙。薛宝钗在下雨的秋夜,私下里派一个不知名的婆子,给她送来了一大包燕窝。她不仅客气地请人吃茶,还要为她拿一些吃酒的零用钱。她同薛宝钗关系融洽后,袭人拿了一杯茶,宝钗喝了一口,她也不嫌弃,把剩下的一口饮尽,让袭人大惑不解。
从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林黛玉也需要世俗低头,向人情妥协,从而做一些俗事讨众人的喜欢。
刘姥姥在宴会上的表现,为她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时机。看了刘姥姥的表现之后,别人只会哈哈大笑。林黛玉则不同,她才思敏捷,能够察言观色,所以边笑边诙谐的说出了“母蝗虫”。这种想大家所想,说大家想说,既是善于应变,也是讨好大家,更是想与大家打成一片的具体表现。而这些其实都是在向世俗低头。
笑中有痛,乐中有泪,这才是林黛玉一生中最无奈的酸楚。
一家之言,仅供闲看[文/小涵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