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前六章

这几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孙少平在学校的生活。他懂得家庭的贫困,自己能来上学的不易,每天只吃最差的主食,有时候连5分钱的丙菜都不吃。 为了躲开和大家一起吃饭的尴尬,他总是最后一个来取饭,拿了黑高粱面膜就离开。

但是,他爱看书。他看《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完全沉浸其中,甚至听不见家人呼叫他的声音。在书中,他的意识开始觉醒,“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他现在朦胧的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书籍的世界里,他的精神是富裕的。

给我触动比较大的还有对庄稼人孙玉厚的描述。

他从一生下来到现在52年来,他每一天都在劳动,拼老命的挣扎,只是希望自己的几个子女不缺吃少穿。但是在这土地上,他快把自己的血和汗洒干了,家里的光景还是像筛子一样到处是窟窿眼。大儿子十三岁退学,帮扶支撑这个家;大女儿嫁给一个二流子王满银,吃上顿没下顿,常常心疼两个外孙;喂的两头猪是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全家一眼土窑,小女儿和二儿子回来还要借宿到别人家……

看了这段描述,我想到了我的父亲——朴素本分的农村人,一辈子靠种田养活一家人。

小时候,我家有两个猪圈,每个猪圈有两个猪,门口还栓着一头牛,除了鸡鸭之外,我妈还养了一群鹅。

我常常清早起来放鹅,把它们赶到路边、山坡,田埂上,它们边走边吃,一直吃的脖子边上鼓鼓的,就算可以回家了。想想那时真是傻!大人这样安排就这样做,还真以为鹅的胃长在脖子上呢!

母亲每天都要放牛,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她最重要的活就是放牛,早晨放到九点多回来,下午放到天黑,那时候我最羡慕的是别人家的晚饭吃的早,通常领居们都开始聚在路口李家长王家短的聊天了,母亲才牵着牛、扛着草心满意足地回来了。那头牛跟了母亲十多年,卖它的时候,母亲还哭了一场。

我的父亲,长年累月地干体力活。农忙时候,他忙的顾不上吃饭,时常累的不想说话。农闲时他就干砖瓦活,最开始是骑着自行车到县城,后来是摩托车,再接着就是电动车,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干的。因为不是专业的,再加上年龄大,经常干同样的时间却得最少的钱。可是,父亲从不抱怨!父亲不识字,他总是干一天活,划一竖,到年尾了,他就把他的本本拿出来数上好几遍,骄傲地让我帮他算账,炫耀他又奋斗了一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