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一个故事,创造一个结构,创造几个性格。故事成还是不成,就在于有多少人在这个故事结构里产生共情。故事可以是散文,是小说,是戏剧,总之是一个故事,一个不完全真实的文本。其实,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创作,在各种社交场合进行语言创作,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修饰过、有内在价值取向的。要说人最接近事实的语言叙述可能就是向司法机构提供的证词,大概率是对事实的描述(只能说大概率)。所以,这样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作者,一个writer, 每天以自己的思想、感情等等作为材料进行创作输出。这么一想,对周围的人或者事情“较真”,是多么傻的一种执着。因为你不可以要求其他人放弃个性化表达,放弃修饰,放弃倾向,因为你不是“司法机构”,不具有权威性质去要求别人忏悔式滴表白。
再进一步讲,按照这个逻辑,既然在现实生活里并不应该期待“真实”的故事,那么文艺创作的故事却有了相对的“真实”性,因为那是专业作者按照人类文明各类准则编织的故事,人物的输出是作者甚至读者可以预见的内容,不确定的只有读者的情感反应,不会被背叛的情感反应。这样一想,写作、阅读、文艺思考是多么珍贵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