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交班,护士小婷就汇报了件事情。
120接到一起求助电话,病人喝了农药草甘膦,八十多岁,已经昏迷过去了。
现场,老人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一个看上去是他儿子的人迎上前来,陶主任简单地问了几句病情,喝了多少,喝的什么,多长时间。小婷习惯性奔到病人床前,一触摸老人的颈动脉。
“陶主任,快,病人没心跳了。”小婷扭头朝陶主任汇报,一边动手解开病人衣服,开始胸外按压。
一听病人没了心跳,陶主任立即中断了谈话,和小婷一起做起了心肺复苏。
一次次按压,一次次吹气,按压心肺复苏的流程,30次胸外按压后,要配合2次人工呼吸,5个这样的循环后要重新看看病人的颈动脉搏动恢复了没有。
做了2个循环后,陶主任重新摸了一下老人的颈动脉,不禁喜出望外,颈动脉搏动恢复了,虽然很微弱,但却实实在在有了搏动。
接下来,小婷按照陶主任的吩咐,在病人屁股上打了一针肾上腺素。又给病人打好了输液,用上了长托宁,一连串的措施下去,病人渐渐清醒了。
就在陶主任和小婷忙着抢救老人时,男子一言不发。
现场急救成功了,可是,当陶主任男子谈话,要将老人转运到医院时,男子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很干脆地在谈话上签了字。
一条被从死亡线上拉回的生命,在家属这样的决定下,微弱的生还希望很可能就没有了。
后来同样的情形,林洋也碰上了好几次,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老人多没有经济收入,子女也不愿意救治,觉得七八十岁的人,再折腾没有必要,就放弃治疗了。
然而在这件事后,林洋发现,科内在心肺复苏有效率的统计上重视度不够,没有一个指标来衡量,更缺少总结,大家都在忙忙碌碌地出诊,日复一日地抢救,却不知道究竟做的怎么样?
这引起了林洋的深思,有没有一个管理办法,可以把这些事情都串在一起,让大家看到急救的效果,也让老百姓知道进一步治疗的意义。
她想到了自己设定的护理绩效管理方案中的工作量指标、急诊专科质量中的敏感指标。何不将复苏有效进入其中呢?
说做就做,林洋在科内会议上宣布了但凡涉及到心肺复苏,一是交班时做好记录,二是复苏有效时在工作量计分是注明。对于心肺复苏有效的病人,如果住院还要持续跟踪病人情况。
可是林洋知道,这还仅仅是个开始,是激发大家对于工作成就感的追求,难题还在后头,比如除颤、比如气管插管等等。再比如横亘在眼前的一个压力,就是就救护车的配置。
年初医院为急诊科配备了一台转运呼吸机,在黄医生的推动下,很快大家都用了起来,一个个危重病人被成功转运了。
黄医生是安南县人,全县考财务编制的时候是第一名,被丁院长从其他医院调到急诊科。
黄医生在离安南县不远的县级市东林工作过几年,在当地市一医院急诊做过,除颤、气管插管都有实战经验。
可是黄医生也有自己的困难,一个是他有点轻微的口吃,一个是他家距医院有点远,加班不能和其他医生一样来的及时。
口吃导致他与病人的交流上有些问题,现场处理问题多。住得远影响到岗时间。
但是无论如何,他是有希望打破安南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安稳”过日子的现状的人,林洋心里暗想。
随着转运呼吸机的使用,救护车的问题就一天天暴露了。
4台救护车,其中2台是用于转运呼吸机使用的监护型救护车。
前些日子,出诊的医护就差点遭遇了一次车辆事故。转运呼吸机使用时又碰到忽然车载电源故障,全车没电源。
事情是这样的,科内接了一趟跨省转运的出诊,要将一位在北京住院的病人转运到安南县医院,病人有气管插管,需要携带呼吸机、吸痰器、微量泵、监护仪等等。
结果在高速上,车胎忽然跑飞了,幸亏驾驶员是2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勉强停住了车,联系了修理厂。
接下来换好了胎继续上路,刚刚把病人转运上车,车里的灯忽然都灭了,呼吸机使用不了,医生护士只好一边用人工呼吸气囊辅助病人呼吸,一边催促司机赶快恢复车内供电。
折腾了半天,反复启动关闭电源,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车内又重见光明。
后来,这两辆车就频繁出故障,动不动就停电,或者有时候呼吸机、监护仪、吸痰器同时用就停电,为这,林洋简直伤透了脑筋,陶主任也没有办法,虽然她将情况上报了方杰。但是没有什么回音。
眼看着,好不容易实施的呼吸机转运要流产了。安南县医院的重症医学科、脑外科看见急诊科这个现状,自行与洛州市一医院、中心医院联系,有需要呼吸机转运的病人、这些医院派人来接。
这些病人,都是危重病人,由上级医院派车接,的确安全一些,可是,花费的时间会长一些,再说常此以往,安南县的急救转运能力,又要长时间停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