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先生的这句话刷爆了朋友圈,希望我们是真正读懂了。
我曾在《今天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把大学读成了职业教育》一文中谈到今天很多学生对金融、IT、地产等相关专业趋之若鹭无非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行业,但看似理所当然的背后大有问题:缺乏自我意识,没有真正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父母、同伴、周围人或者社会想要什么,缺乏甚至丧失追随自己价值观和内心冲动的独立和勇气。
环顾当下中国,不少人是活在“社会比较”中的,需要一些所谓的参照来定义自己,从而证明自己比别人过得好:自己是否能干取决于与他人的比较,特别是与同学、同龄人、同一社会群体的比较,毕业几年后比谁的年薪高、晋升快、职位高,甚至谁买了几套房,谁的女朋友最漂亮;自己的孩子是否优秀取决于和朋友家孩子的比较,而比的无非谁家孩子是学霸、谁先带回如意媳妇、谁家孩子出钱让父母出国豪华游了……
网络上甚至有人总结了所谓的“成功标配”和“人生标准里程”:工作5年结婚、婚前有套房子有辆30万的车、工作3年收入翻一番等等,提前实现是佼佼者,没有达到就是落后。当有人把人生建立在诸如此类的衡量标准之上时,王朔谈女儿说:“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挣点钱,被傻逼们知道吗。”
一个亲戚的孩子,我们叫他小安,大学念金融,毕业4年跻身百万年薪,女朋友长得像佟丽娅,是他在投资公司的同事。同学会上小安被称为“全班最成功的人”“人生赢家”,晚宴上不少同学给他敬酒,还有人请教如何能转行到投资领域,他春风得意又不失礼貌地回应。几旬酒下肚,以前睡他上铺的室友也来敬他:“记得在学校时你最喜欢哲学,从图书馆借回来的都是康德、叔本华,现在还读吗?”他一口气干了整大杯酒:“喜欢呀,可今天不敢去想哲学了,蛋疼,什么投资什么IPO,都他妈不能给我意义感。”
他的故事让我想起哈佛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德鲁·福斯特(也是哈佛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在2008年哈佛毕业演讲上所作的《职业选择与幸福寻找》。她说:“你们持续不断地问我,为什么我们都得去华尔街工作?为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哈佛毕业生都去金融行业、咨询行业和投资银行工作?但同时也有很多人选择了其他的路,比如去支教、去跳探戈、在阿根廷研究舞蹈疗法、还有当飞行员、献身抗癌事业的。比起回答你们这个问题,我更有兴趣你们为什么问。为什么看起来理性的选择对你们很多人来说难以理解、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出于被迫和必须而不是一项自主的选择呢?为什么这让你们如此困扰?我觉得你们问的是生活的意义,你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你们不仅想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还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而你们不知道怎么才能把二者结合起来。你们不确信在有名的大公司拿着丰厚的薪水和可观的未来收入,是否能满足你的内心……”
原来真正的精英在思考:教育的终极核心,也许并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顶峰,而是如何忠于自己的内心所爱,并有勇气去追寻、坚持自己的道路,保持独立判断,在自己所钟爱的领域实现个人理想并对他人有价值。当然,基本能做到这份上的人,也都成功了。
在哈佛的教育理念里,成功本就没有形状,没有固定标准,成功定义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而应该是多元化的,实现了自我价值,就是一种成功。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活出自己最渴望的那个自己。
多年来,积极心理学跟踪分析了大量个案,发现幸福感、价值感更多源于主观体验的评价而非外部因素。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越是为财富努力奋斗的人其幸福感可能越低。对于追求外在目标如财富、美貌、声誉的那些人,他们更容易焦虑、抑郁和患心理疾病,因为这种比较非常容易产生失衡感和挫败感。但那些转而追求亲密关系、个人成长和为社会事业作贡献等内在目标的人,则会体验到更高质量的生活。因为,内在价值感能够提高个体和社会的幸福感,并有助于抵制物质主义的价值观。那些关注亲密关系、做有意义的工作并关爱他人的人,能够获得一种内在奖励;而那些更多关注外部物质或自身地位及形象的人,往往很难理解这一点。”
对于能自我建立“内在价值感”的人来说,达到的成绩、获得的 OFFER、还有那些奖励、财富、地位等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来定义他是谁。但更多人只能基于“外部评价机制”塑造自己,因为随大流最容易,盲从最没有社会压力,比如读医学、法律、金融是因为地位高,收入也高,从事这些工作能让父母骄傲,令朋友羡慕,从而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看起来不错的选择。殊不知,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最有可能被机器替代的职业里就有外科医生、律师、金融分析师,因为当机器人、大数据在手术、模型建构、数据演绎等方面表现得远比人卓越时,涉及这些领域的饭碗很可能被机器人轻松抢走。届时,比“算法”更厉害的是“人文学科”,因为社会文化分析、价值伦理判断、人性敏感度才是最厉害的“软件系统”和底层逻辑。
现在一些家庭不惜时间金钱为孩子做职业规划,希望未来能够走向成功;其实职业咨询师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你如何找到成功的捷径,而是帮助你探询并确认自己的价值观,因为这才是你的生命之所、人生根基,“做自己”就是人生最大捷径;否则再努力再奋斗,得到的也不过是千篇一律的成功,淹没了个人存在感的别人的人生模式,那该多无趣!更让人沉重的是,一些人工作多年突然发现自己从事的工作原来不是真爱而只是挣钱工具,迷茫地不知如何走完“职场下半场”:找不到职业幸福感,但还得硬着头皮往下走,因为别无选择,内在兴趣、潜力因为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开发挖掘不足以成为自身优势无法提供职场竞争力,这才是最可怕的“中年危机”。
所以, 真正懂教育的家长知道自己的当务之急不是关注什么专业最热门最好找工作,而是从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鼓励孩子有追随自己内心的勇气,把专业、职业、婚姻的方向选择权交给孩子,因为人生掌控感才是一个人自信心的最大来源,否则孩子建立不起“自我意识”,习惯性缺乏选择勇气和能力。一个人如果缺乏清醒、独立的自我意识,即便再奋斗再努力,仍然会长期受制于一种“自我设限”的信念,不自觉地放弃自己内心的声音,容易目光短浅,随波逐流,使自己未来的路变得很窄很狭隘。未来不是岁数是礼物,但一个多年循规蹈矩的人如何有勇气在反思甚至反抗中打开未来的礼物和更多可能性呢?
家长们还值得花大力气做一件事:从小引导孩子建立和捍卫自己的价值感,一种独立于外界和任何人的声音、但能真正给予孩子意义感、幸福感、成就感的内在评价体系,当然前提是家长自己就有一套不依附于外界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多元化的成功认知和价值导向,不用社会上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不把强大的外在声音强加给孩子;哪怕孩子很小,仍然将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别人”,承认孩子的人格并不属于自己;同时引导孩子为自己负责,哪怕可能犯错遭受挫折,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抱负,让孩子在自我选择中成长迭代,鼓励孩子沿着内心的真实声音探索和追寻自己的价值信念和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