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信息时代的便捷,但同时变得更加的焦虑与迷茫,感觉自己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每天不断的从公众号,微博,知乎等平台上收集上千条知识,可是任凭自己怎么努力也永远学不完,于是陷入了知识焦虑困惑之中。
相信绝大多数普通人和我一样都有过类似的焦虑与困惑。带着这个困惑,我翻开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期望从书中寻找“解惑之药”。当看完此书最后一页合起书本的时候,自己迷茫的内心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但又不确定是否是真实的黎明的曙光,特与你一同分享,共同破除知识焦虑与迷茫
什么是知识?
书中首先明确什么是知识,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是知识吗?网易论坛上的课程是知识吗?喜马拉雅上的音频是知识吗?
至于答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他们有一点共识就是他们都是信息。
作者认为:在所有的信息中,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否则那就仅仅是信息而已。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知识能够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知识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了知识的定义,那么知识焦虑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原因是你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知识分散,独立,忽视了知识之间关联性。
在海量的信息时代,平时看到什么新鲜的知识,或者感觉有用的知识就赶紧点击收藏,想着日后有时间的时候再进行学习,慢慢的收集非常多的零碎知识,可是这些仅仅是零碎信息,是否有必要学习一遍呢,这些信息之间相互分散,甚至有些观点相互冲突,自己又该如何抉择呢。
二、天天追求价值观。
“当一个正能量的人”、“学会宽容”,“你还没有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这些文章之所以受欢迎,甚至引发无数人转发,只是因为它满足人内心的渴望,渴望成功。看了这么多篇,转发了这么多篇文章,并没有什么卵用,你还是老样子,读完后热血沸腾,睡一觉接着走老路。因为这些道理都是别人给的,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
三、无聊又低水平的摘抄。
从上学开始,老师教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把一本书从头到尾,遇到有启发句子划线或者摘抄。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老师说这叫积累素材。可是这种“阅读+划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这种方法引导下,我们读书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我们大脑不擅长记忆孤立的,毫无联系的知识。读书,读书,读进脑子里,用在现实里才叫读书,不然就是绣花枕头。
如何破除知识焦虑?
如何避免上面所讲的问题,在碎片化环境中保持深度思考。答案只有一个:建立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就是将获取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相关联系,并且在遇到问题时,能做出快速反应,提供解决方案,将知识内化成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心态,培养绿灯思维。
每次,当我们听到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时,就容易激发“习惯性防卫”,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而不是首选思考,这个不同的观点是否可以帮助我?从而阻碍了学习新的知识。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要想改变或消除习惯性防卫,就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成长和启发的机会。所以,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的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到真问题上,比如掌握临界知识。
其次,拥有了心态,我们紧接着就可以来找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反思;反思不同于总结。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至少起三方面的作用:
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
反思还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反思还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人与人之见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持续反思会带来隐形竞争力。
第二个方法是,以教为学,也就是输出。因为在教别人的时候,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教别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教别人的时候,别人提出质疑、疑问和新想法,也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第三个方法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的过程,在元认知上的差别表现为认识效率和认知深度。刻意练习最为关键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的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来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的能力。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还有三个技巧:
记录,记录的过程就是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是主动思考并挖掘看不见的联系。
定期回顾是我们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增倍的过程。
付费购买,提升认知效率;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并增加数量,同时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
如何找到临界知识并实现知行合一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么能把临界知识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临界知识的思想,核心是用更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考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问题。简而言之,解决问题最稳妥的方法就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去处理问题。
如何发现并找到临界知识?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的过程。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知识。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找到临界知识之后,那么怎么样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呢?答案就是刻意练习。刻意联系有两个关键点:
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就要从千万个特殊个性事件之中找到临界知识(底层规律)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而不是追求表面提高效率的练习。
大量地持续练习。1万小时天才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对于刻意练习,网上曾经有一篇李叫兽的阅读超过10W+的经典文章——为什么有人工作10年仍不是专家,有人2年就足够卓越了?其中文章的核心就是在讲刻意练习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的确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书中最后一部分享的就是一些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的具体案例。主要分享了7个重要的临界知识,分别是: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其中我个人感觉受益最深的是复利效应和黄金思维圈。最后的案例是作者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讲解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看似各个独立临界知识,在实际应用之中又可以灵活组合应用,以此来指导前进的方向。
自我启发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自己迫不及待的思考并尝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先,尽可能的罗列自己近一年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看过的书籍,视频课程、音频课程以及收藏的各种网络文章。
然后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整理的时候不断的思考这个学过的知识是否真的是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哪些行为?是否是真实的自己所需求的知识?知识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之后,日后在遇到新鲜的知识,在决定学习之前会自动的往知识体系中进行套用,以此来判别是否真的是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之中。找到关键点,把功夫花在那20%的知识上,从而获得80%的效果。
此外,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非常实用学习方法以及技巧,自己也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尝试,坚持每日记录工作日记与反思日记,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与深度,探索发现更多的临界知识并应用改变生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