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是苏轼写给宋哲宗的一封札子,他建议皇上能够多读唐朝宰相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道。先不管皇上能否采纳他的建议,最起码他这封札子写得确实真切动人,不失为美文一篇。
开篇先给皇上带个高帽,说他“圣明天纵”,而苏轼则“猥以空疏”,与大老板比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好家伙,一代文豪都比不过皇上,这皇上之才没八斗也有七斗吧,这一通夸奖,说给谁听谁都高兴。
接下来苏轼没有直接提自己的意见,因为那样“圣明天纵”之说就会显得不太真实。于是苏轼讲了一个普遍被认可的道理。
苏轼说,臣子向皇上敬献忠言,好比医生用药,药品虽然进奉于医生之手,处方却是大都传自古人。如果已经在世间行之有效,又何必事事都要自己另出新意呢?于是,苏轼也来了一手“拿来主义”。
苏轼认为,唐朝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智慧不输张良而学问则超过他;思辨如贾谊但方法却不空疏。对上可劝止君王的错误,对下可沟通天下士人的意见。但其生不逢时,未遇明君,虽有治国之法却无力推行。假使时任君主唐德宗能用其建议,贞观之治的盛世再现也不是没有可能。
接下来,苏轼又夸赞当今陛下圣明,一定会喜欢陆贽的奏议,还列举汉文帝和汉宣帝的纳谏做法,甚至指出汉室中兴便是由此而来。
最后,苏轼指出皇上学的六经三史、诸子百家也不是不可借鉴,只是圣人之学深奥幽远,子书史籍又往往支离破碎,不易选择。这样说,估计苏轼是怕皇上砸了他的饭碗,因为此时苏轼任职的侍讲就是给皇上讲这些东西的。所以,先消除皇上的误解,再谈其它。不然,为了让皇上读陆贽的奏议却丢了自己的饭碗,那苏轼岂不哭都没地儿去哭?
札子内容写完,结尾一句”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套话结尾。通篇读来,朗朗上口,毫无滞塞,大有饮琼浆玉液之感。先不说这封札子能否起到作用,最起码能让人感觉心情舒畅。如果我是皇上,旁的不说,先对苏轼夸赞一番那是肯定的。
好了,多说无益,既然美文如斯,感兴趣的朋友就赶快去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