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谁都不是谁的救世主

近期,以黄文秀为原型的影视作品《大山的女儿》在央视播出。网友们表示“这部剧讲述了黄文秀的扶贫故事,是唯一不期待大结局的剧,每一集都在倒计时,通过黄文秀的故事,感受到了扶贫一线的干部的不易,向所有扶贫干部致敬”。

这位从大山走出的女子,研究生毕业后毅然返回养育她的大山,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在一次深夜冒雨赶路途中不幸因公殉职。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1994—2000年。该计划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此,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的“高人”丁元英,应下了女友芮小丹要的礼物——在贫困县贫困村王庙村创造神话,以此论证丁元英关于文化属性的解释。跌宕起伏的故事,描写的正是这一历史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遥远的救世主》是作者豆豆,低调到网上资料寥寥。豆豆,原名李雪,出生于1970年,亲历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的历史阶段。通过书中的人物刻画,情节描写,对话设计,我们看到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如觉者丁元英一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质疑与思考、对扶贫工作中个各种现象的思考,甚至可以说是作者本人的思考。

“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强势文化是遵循事物规律的变化,弱势文化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

典型的例子就是书中对高智商犯罪人王明阳自述的强盗逻辑的解读:是弱者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而采取的破格获取,如犯罪。“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基督、道教、佛法的结合,彻底摧毁了王明阳的错误认知,为自己找到了灵魂安顿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皇恩浩大的文化”,“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

王庙村的村民们,有因国营工厂倒闭回家的翻砂工、有退休回家种地的车工,这些人是走出过农田,尝试过另一种生存方式的人。没有因为走出去打开格局,反而退回到农耕思维中。村里的人把在古城开汽车修理厂的冯世杰当成有钱人来仰慕,在教堂中祈祷、供奉,期盼能为自己将来进入天堂。

通过给芮小丹制作音响,在古城做着小生意的叶晓明、冯世杰、刘冰,认识了丁元英。他们认为丁元英神秘,于是把自己的生活境况的改变寄托在了丁元英身上。

王庙村的有钱人冯世杰也认为丁元英是高人,能为自己和村民们指条道。于是丁元英成了王庙村的救主。

冯世杰与同为“发烧友”的叶晓明、刘冰一起,被救主丁元英带入了一个从未领略过的世界,成为了北京格律诗音响公司的小股东。

“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

从格律诗音响公司成立初期,丁元英就把自己摘除在外,公司的出资赢输都与自己无关。事实上,丁元英一直毫无保留地付出自己的智慧。几天几夜的资料搜集、方案策划、公司章程等等事无巨细地倾尽全力投入其中。

但是在公司面对600万赔偿官司时,叶晓明率先提出了退股,而他也是第一个认识到丁元英是高人,并向冯世杰暗示可以找丁元英指点带领王庙村做点事的人。叶晓明聪明但不智慧,他可以想透彻丁元英那套音响的技术配置,但是他想不透也理解不了丁元英从海外检测设备、在欧洲、德国、英国、法国找代理的真实意图。在不知意图的情况下,叶晓明作为公司总经理没有向丁元英及时请教释疑,本来就很不明智,出事后再果断逃离,就显得更加小人了。

三个人中的冯世杰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着农家汉子憨厚与质朴的性格,是与叶晓明有本质区别的一个人物。在格律诗音响公司面对官司时,他能用自己的股金去保住村子里重要农户作坊。他的善良,为他重新进入格律诗公司铺垫了底色。

谁都不是谁的救世主,能够救自己只能是自己。

丁元英在整个事件里,没有任何让人感到“神”的招式,每一件具体的事都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普通事。他是在公开、公平的条件下合理、合法的竞争,没有任何秘密和违法可言,所谓的“神话”就是这么平淡、简单!

在扶贫攻坚战中,有很多黄文秀式的普通驻村干部,秉承着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的原则,真心实意为贫困群众办实事,结合当地资源协助老百姓甩掉了贫困帽子,完成了全国脱贫摘帽的历史创举。我们感恩他们的付出,也为艰难走出困境的人们鼓掌!

“原来能做到实事求是就是神话!原来能说老实话、能办老实事的人就是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